• 协会概况
  • 协会动态
  • 深度报道
  • 资讯
  • 信息部
  • 会员部
  • 培训部
  • 会展部
  • 专委会
  • 数据中心
  • 当前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三联生活周刊:绿茶之道(8)

    时间:2009-03-27 09:05 来源:中茶协 作者:ctma 点击:

      炒熟锅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它的作用在于给叶片雕琢形态,整理形状,通过茶把子的拍打使叶片两侧边缘向后折叠起来,形成瓜子形状,如同用手折纸飞机。不过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一口炒锅内用茶把子完成的,需要炒茶师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瓜片之所以叫瓜片,就是取其形状之意,如果熟锅定型不成功,茶叶品级就会大大降低。

      炒茶师边炒边拍,使叶子成片,嫩片拍打用力小,老片用力稍大,使叶片边缘向后折叠。炒熟锅不仅要定型,还起到了“揉捻”的作用,使茶叶香味更浓。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分钟,茶叶已变为暗绿色,含水率进一步降到35%左右。

      “为了能更好地杀青、定型,目前工艺中在生锅与熟锅之间又增加了一口炒锅,3口锅进行杀青。”武卫权说,“中间这口锅是一个过渡,弥补前一道工序杀青的不足,并提前做型。”

      两道杀青完成后,开始进入茶叶的干燥烘焙阶段,这将直接决定茶叶的口感、香气。瓜片烘焙分为三个阶段——毛火、小火和老火。“与毛峰等绿茶不一样,瓜片烘焙的温度是逐渐升温的过程。”武卫权说。

      一般情况下,茶农在熟锅杀青后马上就要“拉毛火”。烘焙的燃料要选择最好的栗炭,不能有一点烟气,否则茶中就会有烟火味道。拉毛火需要竹条编制的小烘笼,形似一个宽檐礼帽,下有圆柱形的笼裙拢住火苗。每笼约铺放3斤熟锅茶叶,烘顶的温度约100摄氏度,每2~3分钟翻一次,八成干后可以出笼。拉过毛火后,叶片已经比较干燥,含水量不超过20%,颜色由暗绿转为翠绿,叶片两侧边缘向后折起,形似细长的瓜子。

      拉完毛火的茶称为“毛茶”。茶农白天采茶,当晚就要经过杀青和毛火,常常要忙到半夜,如果不及时加工,茶叶就可能发酵。毛茶制好后放到大竹笸箩里,去掉形状不规整、颜色不好的叶片。挑拣完成后,毛茶就可以卖给茶厂,按级定价。到了茶季,各村镇都有茶叶夜市,即使半夜农民也可以挑着毛茶去交易。

      后面的两道工序——小火和老火,则由茶厂完成。

      小火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个小烘笼上摊放5~6斤毛茶,下面由炭火烘烤,烘顶温度则比拉毛火时上升了20摄氏度,最高到120摄氏度。由一名茶师不停地翻摊,直到茶叶飘出清香味,此时茶叶含水率降到10%左右。

      小火后,把茶叶放入竹篓中停放3~5天,按照制茶的术语称为“吐绿”或“回疲”。由于鲜叶中叶脉的含水量高于叶片,经过几重炒制、烘焙后,叶片已基本干燥,而叶脉仍有水分。经过三五天的停放,使叶脉将水分吐出,整片茶叶的含水量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下一步继续烘焙。

      拉老火是瓜片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决定茶叶的香气、色泽、定型、断碎度和上霜度。拉老火要用大号烘笼,直径1.5米左右,每笼上可摊放茶叶6~8斤。烘笼顶端的温度继续上升,要达到160~180摄氏度,80斤木炭排齐挤紧,形成一个大大的炭火堆,火苗有一尺多高,火势猛烈均匀。

      拉老火的工作场面十分壮观。两人抬起一个烘笼,放在炭火上5秒左右,马上抬下进行翻笼,把发烫的茶叶轻轻翻动。随后再次将烘笼抬上炭火,周而复始,轮流进行。一个炭火堆可使两三个大烘笼轮流上烘,边轰边翻,热浪滚滚,人流不息。每烘笼的茶叶要被抬上抬下烘翻120~160次,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下来,要走十几公里路。其规则是:抬笼要快,翻茶要匀,拍笼要准,脚步要稳,放笼要轻。拉老火时门窗四闭,屋内燥热,温度可达四五十摄氏度。

      老火拉到100多次时,会在某个时刻,茶叶表面突然蒙上一层白霜,这是茶叶内有机物质在极端高温下的升华。此时的茶叶形如瓜子、宝绿带霜,至此大功告成。

      “拉老火是形成茶叶香味的关键步骤。”武卫权说,“火头嫩,不能形成香气;拉火次数过多,颜色就会变黄。味道上,火候多一份则苦,少一分则涩。”

      拉过老火的瓜片含水率只有6%,“这是最干燥的茶叶了,也是最容易碎的”,武卫权说。瓜片要趁热装入大桶,用特制棉垫轻轻下压,减少破碎。

      新茶早一天上市,就能卖到更高的价格。每年的谷雨到夏至期间,茶农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茶厂同样连夜收茶赶工。如同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

      瓜片的成本

      按照正常的瓜片生产周期,从采摘到成品需要一个星期。由于干燥彻底,6%的含水率低于其他茶叶,瓜片的出茶率也比较低,平均4.5斤鲜叶出1斤干茶。瓜片采摘只能手工一片一片摘,杀青、毛火、小火、老火等工序也必须依赖于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

      平均下来,一个熟练劳动力一天最多产出1斤瓜片。现在,采摘女工日薪为50~60元,熟练的炒茶、拉火技师的日薪每天要100元左右。而技术要求最高的拉老火的师傅,最高每天可以挣到150元。“而且还是来回接送,中午管饭。”六安瓜片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唐晨说。平均下来,一斤瓜片仅人工成本就需要百元。瓜片的烘焙需要上好的无烟栗炭,烘焙出1斤瓜片平均需要2斤木炭,此项成本每斤就要增加20元左右。

      目前品质较好的内山毛茶的收购价格为每斤300多元,算上人力及加工材料费用,1斤好瓜片的成本至少400多元。另一方面,瓜片上市时间较江南、四川绿茶晚近一个月,价格上也没有先发优势。

      较高的生产成本使瓜片的产量一直不高。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每年各级瓜片产量徘徊在25万~30万公斤,消费区域也多集中于安徽北部,流传不广。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因素影响,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减少一半以上,大都改制其他茶类,而产量也下降到不足原来的1/10。“当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茶农和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以次充好,工艺上也是能省则省,导致瓜片质量大幅下降,复兴瓜片迫在眉睫。”一笑堂茶叶公司董事长陈苏亮说,“作为十大名茶之一,瓜片的牌子快要砸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六安农技推广中心曾经调查发现,传统的瓜片制法几近被放弃,只有极少数的农户能够坚守传统。

      90年代后期,六安市政府开始重新塑造瓜片品牌,制定技术标准,扶植茶叶生产的大企业,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瓜片产量开始恢复,2007年达到了2600吨,特级瓜片从2000年的几十元涨到现在几百元。目前最贵的瓜片市场价格为每斤5000~1万元。“瓜片的生产成本较高,由于是全叶片茶,泡出来好看,味道比其他绿茶更浓厚,香气清高,也更适合做礼品茶。”陈苏亮说。

      现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成为瓜片生产的新问题,每年最繁忙的20多天茶季,茶区需要百万劳动力,而金寨县总人口只有60万人。茶叶生产的特点又是短期用工非常集中,因此,在朱世军看来,统计瓜片的产量非常困难。因为一旦劳动力短缺,人员价格过高,茶农没有钱赚,茶叶就不会再采了。这不像收麦子,地里有多少可以收多少,茶树上的新叶摘过后还会不断地生长,产量有很大的弹性。现在夏茶采摘很少,就是因为夏茶卖不上价,每斤三四十元,主要销往国外。 (责任编辑:占万宝)

    顶一下
    (14)
    77.8%
    踩一下
    (4)
    22.2%
    ------分隔线----------------------------

    图片报道

    >>更多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手机版 | 大事记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留言 | 网站地图 | 协会帐号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