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斌就是他挑选出来的7个徒弟之一,“老郑像教练员,那几天整天盯着我们加工,其实我们本来各个都是好手,对茶叶加工都有自己的套路”。叶斌解释说,如果没悟性,怎么盯都没有用。
鲜叶加工没有一定的规则,如果碰到晴天是好事,如果是云雾天气或者是雨天,那么每个人的判断就不一样,“摊晾多少时间,就要看自己的感觉”。然后还要把颜色不太好的叶子挑选出来,“雨雾天采摘的叶子有点发乌,这种都要摘出来,只能做次一等级的茶叶。好在我们家的茶叶种子好,叶片厚重,一点也不轻飘,说明这茶叶内质厚”。
一般的猴魁烘干两次就够了,可是老郑和他们摸索出来,烘三次,每次细心地把茶叶梗里的湿气烘到叶片里,然后等一会儿回潮后再烘。“这一手,一般人家学不会,即使学会也不愿意做,太花成本了。”从4月中旬起,就是他们最忙的时间,“一天要干16小时的活”。
张春阳是老郑的朋友,合肥一家策划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老郑,好的茶叶不是靠炒起来的,而是一步步做起来的,你得弄清好茶的渊源,占有好茶的核心资源,还得有好的包装——不是指包装材料,而是指文化包装。2004年之后,郑中明不再把重心放在拍卖上,而是精心打理起自己的那片核心产区来。
“一般人不能进去,得是好朋友,或者大经销商,才能进到最里面。”原来我们都进了郑中明精心布置的迷魂阵,好在这迷魂阵里的茶叶是一等一的好茶。
谢正安后代的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的产地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不例外,就是说要以云雾为伍的高山,那里植被丰富,土壤堆积了大量落叶,都是多年的腐殖土。19世纪末,俞樾进黄山游览,发现桃花峰、松谷庵一地的野生云雾茶最好,而这些地带都是花丛密集处,所以关于黄山毛峰要生长在万花丛中的说法一直很流行。
而关于黄山毛峰泡法的故事则更传奇,最普通的说法是,用烧开的黄山泉水倒进黄山毛峰,只见一团云雾缓缓上升,最上端会开出一朵莲花。
“只要水开,泡任何茶叶都会有白气上升。”郑毅笑着说。之所以黄山毛峰的传说多而复杂,是黄山地区历史名茶太多的缘故,最后因为黄山毛峰在一众茶叶中最出名,所有掌故都堆积到它身上。
其实典籍记载得很清楚,黄山毛峰是1875年由徽州茶叶商人谢正安在歙县富溪村研制成功。谢正安本来家境富裕,后来因为战争躲进了富溪村的充山源,山林中的一个小村庄,为重振家声,自己带领着家人照料茶田,采摘鲜叶,精心制作了一批形状如雀舌的茶,并运往上海销售——名字也得之偶然,黄山云雾茶以茶质得名,他就以茶形命名,“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就名作黄山毛峰了。此茶问世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之后上海的漕溪路就得名于他的家乡漕溪村。
充山源现在改名充川,是黄山南麓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村庄,10多户人家,可能是偏僻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乡村规模。
至今去那里,要在颠簸的乡村公路上漫游几小时后,再步行爬山半小时才能到。我们本来想进山看云雾围绕的村庄景象,可是走到那里已经是中午,只看见山腰的小村庄,高高低低环绕着有不少茶园——更多的是毛竹、樟树林,村庄至今不能靠茶叶单项收入致富。也亏得植被丰富,使村庄的茶叶品质保持了最优。
作为毛峰的诞生地,这里的经济状况实在不能算好,老谢家的茶林在村庄里面算多的,据说有100多亩,具体是多少又说不清楚。山里人都丈量不清自己家的茶田,可是一年也就收入2万元,他盖了一幢两层楼,就用了多年的积蓄。
“最苦的是‘文革’时期。”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老谢还记得当年摘茶的过程,黄山毛峰远近闻名,这种闻名也带来了严厉监督。当年采茶要有出身好的证明,先把清明前最好的那批几百斤采完,在政府监督下制作完成后就上交茶叶公司,作为礼品茶或出口香港,剩下的茶叶就不许采摘,“要完成生产任务,必须等叶子多”。
当时村干部在树丛下面划上水泥记号,不许摘嫩叶,只能采摘3到4片叶子的茂盛茶树,“所以啊,那些年只有那批最好的茶叶能叫毛峰,剩下的都是哈巴茶”。黄山毛峰多年来虽然名声在外,可是许多人却不觉得出色,“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喝到好的毛峰”。
到了90年代,黄山毛峰的生产彻底放开,可是因为知名度高,结果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假毛峰。“那时候没人管,离我们几百里的地方生产的毛峰都叫黄山毛峰。其实我们这里出产的毛峰特别好认,我们最好的毛峰是‘金片、象牙白’:所谓金片,是说我们这里的芽边上的余叶是金黄色的,而芽尖油绿,微黄,俗称象牙白。这些是别处的毛峰不具备的。”
按照茶叶专家李杰生的说法,黄山毛峰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云雾缭绕的山地茶叶少吸收了许多光波,促进了黄山大叶茶树中的含氮物质和芳香物质形成,加上昼夜温差大,茶树中有机物质含量高,“虽然采的是芽尖和小叶,可是香味很复杂,喝口也好,又没有苦涩味”。
老谢说的哈巴茶,“只要是原产地那块出产的,也比外面的质量好”。老谢家现在也只喝哈巴茶,最嫩的那批鲜叶要卖钱,120元一斤的收购价很吸引人,所以他们只能喝晚采摘的茶叶,尝一口,还是比外面的一般所谓好茶多了几分清香。
因为人少地多,所以毛峰的这块核心产地采取了粗放经营模式,“不太管,管也管不过来”。老谢家最远的茶园在一个我们站在村的最高处也看不见的山头,“光爬就要2个小时,采茶时候,半夜2点钟起来,打个手电往上面爬。一边爬一边脱衣服,太热了,下山的时候再捡回家”。因为现在人力成本高,所以他们不愿意雇人帮着采茶,“反正忙也就忙几个月”。
这种粗放式经营,造成了核心产地的茶叶质量很好——不打农药,不用化肥。也就是这个原因,谢正安的后代谢一平在1990年开始集中收购这里的鲜叶,并且在现在控制了黄山毛峰80%以上的核心产地。
谢一平是歙县茶叶公司的质量检查员,他的姐夫叶伟铎告诉我,当时谢一平是偷偷做茶叶生意的,“因为那时国营公司还没倒闭,他就在产地附近开了个厂,专门收茶叶加工。他特别知道哪里的鲜叶质量好,哪里该定什么价格”。农民们也相信他,因为他一看就知道这叶子是什么时辰、什么天气下采摘的,“慢慢的,我们家的白条成为当地的货币,农民们可以拿我家的白条去买米,买日用品”。晴天的时候忙采摘,雨天的时候,白条可以拿到当地的信用社去兑换。
谢一平基本将最好的毛峰控制在手中,可是一直没有自己的牌子,只是北京几个大茶叶商店的供应商。1997年,京华茶叶的老总和他聊天,说到这些毛峰他还要包装,然后打上京华的牌子,再送给各个领导喝去,“一句话把他点醒了,从此他把谢正安创办的谢裕大的牌子给恢复起来了”。 (责任编辑:占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