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会概况
  • 协会动态
  • 深度报道
  • 资讯
  • 信息部
  • 会员部
  • 培训部
  • 会展部
  • 专委会
  • 数据中心
  • 当前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三联生活周刊:绿茶之道(12)

    时间:2009-03-27 09:05 来源:中茶协 作者:ctma 点击:

      因为诞生晚、产量少,所以见过真正猴魁的人不多。农业部研究员任职评委会委员李杰生是茶叶专家,他告诉我,他早年就在黄山茶叶公司工作,虽然是名茶,可是解放后猴魁长期产量只有几百斤,采摘季节,由县里干部带着公安部的封条来监督采摘最好的猴魁,制作完毕立刻用封条封上带走,作为国务院和人民大会堂的招待用茶。“猴魁一直讲究当天采摘后立刻制作,所以他们只来两三天,周围区域产的茶叶也不多,基本被卖到香港,成为换外汇的产品。”

      卖不掉也得卖,郑中明开始在各地游走,最后在马鞍山开了个小店,算是他们村最早在外卖猴魁的人。到底是在同一省,“他们听说过猴魁的名字,可是不太清楚什么样,喝了之后都觉得好,结果我家的茶叶不愁卖了,最后还把邻居家的也都收进来。那时候渐渐知道,要达到最好的质量,还是得占有猴坑的那几块地”。

      马鞍山的许多大企业成为他最早的客户,渐渐有人直接进山采购。郑中明当时已被奶奶叫回家乡,奶奶认识字,知道怎么做茶叶,“看见很多人进山采购,她和我说,你要抓紧机会,猴魁不是你一家的特产,大家慢慢地就找别人了”。他一咬牙,把自己挣的10多万元全部扔了出去,把猴魁最核心产区猴坑上方几百亩地承包了下来,那是1997年,“一直包到2033年”。

      现在他丈量清楚了,被他包下的山头一共400多亩,“但是不能全种茶叶,要让植被自然生长。茶田只有180多亩”。这180多亩地成为他的摇钱树,当时包土地给他的人家一次没来找过他,“我合同里写过,他们来找一次就要罚款一次”,他非常狡猾地说。

      1997年之后,大家慢慢发觉,每年新茶上市,郑中明就成为有定价资格的人。“我可以和客户讨价还价了,因为我的产区最大,茶叶质量最好。”尤其是国营茶叶公司倒闭后,给国务院和人民大会堂生产茶的任务慢慢地转移到他的茶田上来。这片核心产区给他带来了无数机会。

      郑中明说他就觉得做茶好玩,从前做茶是家家户户分开做,讲究的无外是节气,最早采摘的就算特级了。“我承包地多,有挑选余地,最早那批采摘的茶叶也被我分出长短来,就是4月20日这天的,都能根据长度、制作分出4个等级呢,为什么不把茶叶做得更精细呢?”

      现在每年国务院在他这里采购200斤猴魁,人民大会堂买10斤,都要最好的,“不过他们也付最高的价钱,由当地财政直接付给我。也有几个国家领导的亲戚亲自来买,他们来了也不惊动地方政府,直接来我家,就是喜欢上茶山的感觉”。

      郑中明带我们上船,船行走在湖面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太平猴魁的原产地半个多小时,两岸的高山中不时地可以看见一些茶叶田。郑中明一直在点评,哪块好,哪块不好,现在黄山区域都算是原产地,可是郑中明最自豪的是:他的产地在核心区中的核心点,算是历史上的猴魁名产区。

      只有当地人才能说出这些细微区别,猴魁要生长在阴坡的山谷里才算好,而且要有一定海拔高度——但是又不能太高,重要的是,种植面积不能太大,周围要有松林、竹林为上,“那样猴魁独特的清气才能出现”。

      他家最早承包的田就在一座山的半山腰,从船头望去,几乎很难爬上去。现在有了更好的田,那块田基本上已经没有怎么照料,长满了杂树。

      突然,他笑起来,指向一座小山头,“那就是我那棵茶王的原产地”。原来有一年收茶,有个老农民交来的几斤茶叶特别香,“比我的核心产地的茶叶还要好”。一闻就知道是野生的,郑中明立刻追问这棵树在哪里?老农当然不说,晚上两人一起喝酒,郑中明诱骗他说,我知道了,你这棵树在哪里哪里,老农喝晕了头说,才不呢,在哪里哪里的才是。

      郑中明第二天就去了这个山头,把整棵野茶树连根挖到自己的核心产区里,又进行分解插枝,4年之后,野茶树成了他的茶王。

      说起自己的“强取”事迹,郑中明一点不掩饰,他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改善了猴魁的品种。周围几百座山头,山上的野茶肯定还有,“哪里发现了,我就去那里把它挖来”。

      费尽周折到达的核心产区煞是好看,这也是这片山的最尽头了,前面再没有道路。夹杂在两座高峰间的山坡被称为“阴坡”,早上云雾散后会光照四五小时,正对着东面,冬天不会受冻。脚下就是几百米长的树丛茂密的猴坑,早上来的话,会看见猴子在树梢打闹。

      一道苍翠的竹林把茶园和外界隔离,疏疏朗朗的茶园中,夹杂着野樱桃和厚朴,还有种种连他也说不出名字的树木,脚下是兰花丛和嫩草。郑中明说,就是这些复杂的植被,让茶树有了特殊的香味,而且这块地的土壤特别好,是风化的页岩,“像海绵一样,很软。两边山峰里的叶子枯枝都会落在这里”。

      但是茶叶专家李杰生告诉我们,茶叶在生长的时候并不能吸收香味,“因为成长的时候细胞壁尚未破裂,香味是种性中的天然成分,还有后天工艺的作用”。

      太平猴魁属于柿大种,与别的茶种截然不同,“别的是以小、嫩、新取胜,可是猴魁要等到4月下旬才采摘,都长到一芽三四叶了,才能采摘。不过特殊之处就是,它一点也不老,当地茶农采摘的时候很讲究,要有芽,芽要大,颜色太淡或者太紫都能要,制作好的猴魁是两叶包一芽,这点也特殊,因为它的芽和叶基本上长在同一水平线上,正好包住”。

      不管专家怎么解释,郑中明还是精心地在他的茶林中花了很多功夫,“施的肥料是菜饼子,还得是土法榨油后剩下的。为什么留这么多嫩草?是想要虫吃,它们吃了嫩叶子就不去咬茶树了”,“茶林倒不用看,周围家家户户都有,外人想进来,也没那么容易”。

      李杰生解释说,菜饼肥,周围的大量野生植被,海拔高度,还有不能太久也不能没有的阳光光照,是保证柿大种茶树生长旺盛的原因。“好的猴魁特别爽口,不浓,可是在口腔里有股韵味。2004年国家制定猴魁的标准,我是制定人之一,要求把‘猴韵’一说加在标准里,大家都觉得不能理解,喝了之后大家没再发言,集体同意。”

      这大概才是太平猴魁内质中最独特的一点。

      国家把整个黄山区都定为猴魁的原产地,“就是想扩大猴魁的产量,取消魁尖和猴魁的区分,可是能找到的好山头太少了,所以猴魁的产量虽然有扩大,好的还是微乎其微。加上采摘的难度,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上山,然后太阳出来就不能摘了,所以,太平猴魁才在黄山的众多茶叶中价格最高,最金贵”。

      郑中明现在是猴魁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自己喜欢没事就琢磨,怎么把猴魁卖出更高的价格,“要价格高,总得有好东西拿出来”。前些年偷挖那个野茶树培育就是一个办法,这些年开始搞优质树种的杂交,“就是为了能有点最好的树种。现在研究猴魁的人太少了,只能自力更生”。

      他带了7个徒弟一起搞加工。从前猴魁是散加工,家家户户做好茶集中到茶叶公司,公司再进行挑选,“现在变成我先挑选最好的鲜叶,4月20日早晨摘下来那批,然后集中加工,加工好后我再进行拼装,哪几种香味浓,哪几种叶子好看,长短相同的那批集中在一起,像仪仗队一样整齐”。 (责任编辑:占万宝)

    顶一下
    (14)
    77.8%
    踩一下
    (4)
    22.2%
    ------分隔线----------------------------

    图片报道

    >>更多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手机版 | 大事记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留言 | 网站地图 | 协会帐号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