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数人的“甘露”
蒙顶甘露现在还是市场认可度很高的绿茶品种。拥有国营蒙山茶场的地理资源,蒙顶皇茶公司也把“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都注册了商标。但是蒙顶山只有方圆1530亩的茶园,很多老龄化严重又分散,现在顶级好茶做出来,每年也就是两三千斤。“卖的很少,大部分被当地政府定购了,还有很多是礼品,蒙顶山就这么大。”在1959年第一届茶叶品评会上蒙顶甘露就是十大名茶之一,但四川不比华东江浙,这个明朝起源的新品种,是“万春银叶”和“玉叶长青”两种茶栽培而成的。“这两个名字都是宋朝福建的贡茶,虽然四川不产,但当时为了借用人家的名气只好这么做。“甘露”在近200年里把蒙山茶又推向了顶级茶的地位。问题是龙井有乾隆皇帝推崇,碧螺春有康熙认可,品质又好,江浙的资本主义经济又萌芽得早,虽然蒙山的气候、土壤没有什么变化,茶也是一等的,从明朝就是三炒三揉,工艺全面,到现在还是这个做法,但甘露只受到懂茶的人的推崇。”李家光是湖北人,却一辈子守着蒙顶甘露。
“南方有嘉木,一开始没算四川。南方是长江以南,第一站宜宾,下去湖北、江西、安徽、浙江这样算下去,全都是大宗茶产地。但是陆羽没有来过四川,他只到过三峡,当时还属于湖北,所以他说的南方是当时的湖北以东了。其实从三峡往上到宜宾全都是大宗茶产地,茶这个物种最早是云南的,四川是次生原产地,挨着。所以后来的茶书都会提到四川,比重还很大。”
蒙山茶出名得自于“鲜”。“含了一口鸡汤,甚至说含了味精”,是以前对蒙顶甘露的评价。因为地理环境好,过去蒙顶甘露的氨基酸含量比别种茶高得多,哪怕做茶工艺稍差也无所谓,茶好就好。“你上来看到满眼金黄的油菜花,过去菜子榨油后,剩下的油饼就在冬天进入茶园作基肥。那个茶种出来,芽芽冒出来就是油亮的。现在养猪对于油饼的需求量太大,这是猪饲料的添加剂,因此茶园很难不惜成本再去用了。”
“茶的品质不是无止境的。”李家光说,“顶级茶的品质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决定品质的自然环境,一个是为了表现品质的制茶工艺。自然环境就这样的环境,你看到的蒙山附近、峨眉山附近都是好地方,工艺从明朝以下就这几道工序。为了增加茶叶的价值,有了很多画蛇添足的做法。现在的茶叶都很漂亮,型在色香味这几个主观因素后,当然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是再漂亮,也要靠内涵物质,就是氨基酸、茶多酚、糖、碱等等,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刚好产生一个搭配,搭配出来的调和感。”
蒙顶皇茶公司的经理拿出一个极简易的小袋,“这是我们在山区新发现的野生茶树,也就做了20包茶,拿来给你尝尝,我们自己舍不得喝”。去年的茶到今年一开袋就是扑鼻的花香,泡水后花香逐渐分出层次,淡去后是茶香。“这样的茶树满蒙山地找,估计也不少,可是都很分散,量又少,道路又难,做出来有什么商品价值呢?只能自己喝着赞叹。”蒙顶公司的旅游和房地产等项目利润高得多,蒙顶好茶却因为量少,一直只能成为政府的礼品。2005年开始,蒙顶山的茶园大都被四川乃至全国的知名大企业“认养”,在很好的茶园里插着写有各种央企、金融单位、文化单位的牌子,表明“专属权”,能进入市场交易的就更少了。■
黄山访茶记
最早的绿茶之祖松萝就生长在黄山云雾间,根据茶史专家郑毅的研究,最初松萝茶都由黄山各个寺庙的僧人制作,明代他们已经开始去各地传艺,最远到了台湾。
可尽管这样,按照历史典籍来考察黄山的茶叶太不现实了,松萝的产量已经很少,只有松萝山的古寺旁的几棵百年茶树还在证明着它的辉煌。倒是后起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成为近代名茶,“这几种名茶都出现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接之际,其实是随着徽商崛起,这些茶叶才能在大城市进行流通”。
记者◎王恺 摄影◎蔡小川
我们到早了几天,即使是最早采摘的黄山毛峰也尚未萌芽,没能看见“春风走几步,茶香飘万里”的场面。
郑毅说,“黄山山脉、天目山脉和武夷山脉是中国三大茶叶产区,外国的贸易商人多年研究已经发现,凡是黄山山脉出的绿茶,第一泡泡沫都特别白,而且特别厚,这就是他们辨别黄山茶的方式”。
当然,气候条件、水土成分、海拔高度和茶叶品种等科学道理更加能说明黄山茶的好处由来,可是,按照现在黄山人简单的分法,北麓的崇山峻岭,沿太平湖一带是太平猴魁的原产地;而黄山南麓夹杂在群峰中的各个山村,则是黄山毛峰的地盘。两种名茶构成了黄山绿茶的主要题材。尽管最顶级的猴魁、毛峰的产量都不过只有几千斤,可是这两个名字已经在黄山茶中普及化,而应该还有不少野生的好茶种在黄山默默无闻。
太平猴魁重生的一瞬
和郑中明去他的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看他的茶林,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
首先是那片产在猴坑的“茶棵子”不能轻易得见。据1992年版的《中国茶经》记载,正宗的猴魁产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没想到这种描述到17年后也没有改变,产区仍然无法直接车行到达。我们从黄山区坐了半小时车到太平湖边,船行水上半小时,最后还在山林中行走了两小时,才终于见到了那片树林。
郑中明是衷心地爱他的猴魁,在看见我们的几分钟内,就硬要泡一杯猴魁给我们看,长达数厘米的猴魁在杯子里初次过水后发出奇迹般的深绿色,像海草;再泡,叶子慢慢转黄,汤色也变成嫩黄色,闻上去一股奇香——说是兰花和栗香的复合物,我不懂,只觉得味道浓而滑。
在所有绿茶中,猴魁最奇怪——叶子奇长,采摘相对也晚,每年的4月20日前后才能开采,不仅长相古怪,而且产量稀少。
郑中明天生就能捕捉到最核心的东西,他的办公室里,任何奖状奖牌都没挂,就挂了张国家主席胡锦涛把猴魁赠送给普京的照片,旁边有个中国茶叶协会写来的感谢信,说感谢他生产的猴魁被当做了“国礼”。
当年卖猴魁可没有这么顺利。出生在三和村的郑中明虽然是地道的茶叶原产地人,可最早的时候他们不叫太平猴魁,而是按照家乡约定俗成的叫法,叫“尖茶”。
20世纪初猴魁才诞生,当地有名的太平绅士刘静之规定,只有三和村猴坑、猴岗和颜家的3座山岗上生产的茶叶才能叫猴魁,其余地方生产的茶叶尽管品相同一,也只能叫魁尖。郑中明家也有几十亩茶叶田,生产的茶全部叫“尖茶”,卖不上价。1990年初最好的魁尖也只能卖5块多一斤,现在最差的也要卖四五百块。
他当时还是个卖竹木的乡村干部,因为茶叶不好卖,家里人逼迫他想办法,说一定要把这些茶卖掉,要不然再也不爬到高山上采茶了,成本都不够,“高山采茶特别辛苦,半夜两三点就得往山上爬”。他的第一次行动就失败了,把茶叶拿到无为县城的木头市场上去卖。“当时我就知道木材老板有钱,肯定喜欢买贵茶叶,结果他们看了就说,这个乡下人是骗子,怎么拿柳树叶子当茶卖?” (责任编辑:占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