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特殊的供应渠道和对象的茶叶,到今天依然存在。“贡茶在现代的茶叶品种中是一个不算新鲜的说法。贡茶分两种,官贡和民贡,后来标榜贡茶也都是以土特产方式进献的民贡。官贡指皇室专属的茶园和制茶工艺,民贡则全部来自于地方政府向中央的进献。蒙山茶是四川省最重要的传统贡茶,但是在唐和宋朝以后的地位截然不同。”四川农大茶学系教授李家光告诉本刊记者。唐朝中叶,宫廷用茶明文记载有17郡、40余种茶,蒙顶茶名列榜首。也是因为陕西和四川的亲密关系,唐诗中表现茶的大都是蜀茶。之所以现在还在提“贡茶”,是因为蒙山顶上茶此后再也没有好的商业机会。清朝光绪年间的县官也写过“每年岁贡蒙顶茶”,其中详细记述,如何让高僧采摘360片之类去供皇帝祭天,但是和唐朝官方正史地位截然不同。早在宋朝,贡茶中心向福建转移,乌龙第一;到了明朝,市场逐渐开放,全国各省都有进贡中央的茶,清代浙江绿茶又占据了中央市场。何况明清对于江浙绿茶的宣传由皇帝带头,蒙山茶的地位由此从宋朝开始就衰落了。
没走出去的顶级好茶
黄色紫化土,海拔1200米以上的低中山地带,地势高、季节迟,这土壤只在阳山分布,蒙顶山阴山就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来这里正是三月阳春天气,在阳面还觉得热得只剩单衣,一转背山立刻就被阴湿激退了汗。蒙山是邛崃山脉的尾脊,大部分山坡在15度到35度之间,可山顶上却有很小的钟形小山包,也就是四五米高,深浅不一的陡崖也很多,几乎找不到稍微平坦的地方。这种复杂的小地形,使茶园分布特别分散,阳面坡地外,总有人指着几个大树围绕的一个小土台子说,那也有两株茶。要不就是和灌木花朵纠缠在一起的茶树。“分散的茶树太多了,只能不管理,采摘时尽量以方便为主,不强迫采这些分散的茶树。”蒙顶山公司的茶农说。因为没有修剪,有的茶树长得已经分辨不出来,但是落在地下的小小的褐色茶果子提醒我们,无论是否人工管理,这里的茶树一贯自在地生长。后山的云雾终年不散。
到晚上,除了抬头的满天繁星,周身的茶园都已隐藏。黄土由白垩纪夹官组厚砂岩风化形成,因为雨量充沛、多云多雾,成土时间长,土壤发生黄化、酸化过程,是棕黄色的“豆面土”。土层厚度40~8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张友兰踩了踩土壤表面,她的脚力很大,但土壤还是很快弹回平复。雅安有名的是雅雨,名山则被称为“天漏”,比雅安的年降水量还要多15.1%,年平均湿度81%。屋里的被褥常年是阴冷潮湿的,相对最干燥的春天,脸上不用任何保养品也不觉得干燥。根据蒙山茶场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3.4摄氏度,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23摄氏度,极端最高温32摄氏度,冬季不冻土,偶有积雪。一过春天就是天无三日晴,在海拔980米到1458米之间,这一个小坑那一个小山包,又有很多小气候的差异,是那些各自生长的分散茶树的天堂。
经过了李唐王朝,交通在此后都是川茶向内地销售的一个障碍,只好以边茶销往西藏。向唐王朝进贡茶叶的线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蜀道难”走剑门关,李家光觉得不太可能,名山到成都到绵阳,翻秦岭,太难。另一种是大路,走都江堰到松潘,然后从甘肃青海入长安,马可以过,半个月就到。明朝朱元璋开康藏路,放弃了文成公主的青海进藏线,就是为着雅安地貌崎岖,小道弯弯难以攻破。四川在明以后经历了几次大移民,交通又困难,渐渐落后于江浙等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的地区了。宋以后蒙山茶依然上贡,都是另一种形式——“祀天”,不给人喝,陪贡的还有一些能喝的,但是因为元代破坏太大,不同于往日了。虽然蒙山出现了黄芽这样顶级的黄茶,无奈中央政府的品位和经济中心都向南方移动了,现在雅安很难找到元以前的文物。
顶级绿茶在四川从来没有成为消费品,直到现在,高档川茶要打开全国的销路依然面对各种问题。唐宋时峨嵋、青城佛道盛行,借助这样,以当时“龙团凤饼”形式,贡茶、川茶有了极高端的直接消费者。但大片的顶级茶园专属于寺庙管理,光绪年县官的记载,也是寺院以怎样的仪式采、制、包装向京城运输。因为贡茶体系遗留下来的“禅茶一味”,寺院拥有的茶园,现在四川依然处处可见。因此,川茶中最好的绿茶没有经历明清“量产”、“商品化”的过程,老川茶种散播开来,种茶面积虽然不断扩大,赶上茶经济时代的是边茶。茶马古道的茶马司在雅安。
地方政府加寺庙管理种植茶叶一直是四川绿茶的传统。中国历史上,茶叶和宗教的直接关系目前在四川依然可以亲身感受。道教用茶叶治病,佛教把茶叶作为直接与上层沟通的物品。南北朝以后,为了腾出土地,佛道两家都逐渐从城市向山区转移,因此无论是峨眉山还是蒙顶山,茶叶栽培和管理都是从僧道手中传承下来。
边茶通道上的天盖寺
这种小圈子内认同的好茶却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来。蒙顶“贡茶”,指天盖寺的上清峰等小五峰所包含的这一块。2003年国营蒙顶茶场被私人买下成立蒙顶茶公司后,这一小块地方,甚至蒙顶山上海拔800米以上的茶园绝大部分都被蒙顶茶公司垄断了下来。“蒙山核心的这一小块,也就是蒙顶山天盖寺以下,蒙顶山海拔800米向上,茶产量和品种,从唐代到现在没怎么改变,两三百石。这两三万斤茶中,有1/10是最正宗的。”李家光说。唐朝的《国史补》中记述,“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当然唐代的茶叶和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蒙饼”是当时顶级的茶,在市场上还能买到假货。唐朝已经出现炒青工艺,蒙顶石花就是经过简单炒青的,白居易写过。绿茶炒制技术基本把炒青作为主要工序,而蒸青法用蒸汽把茶叶蒸酥,现在四川还有专为出口的茶厂这么做,因为日本制茶依然沿用蒸青。绿茶随着明朝炒青普及才出现,固定了酶的含量。但蒙山传统精品是石花,石花到现在还有生产,工艺已经完全是绿茶工艺,产量不多。明朝蒙顶甘露的出现,占据了蒙山茶的绝对优势,直到现在。
解放时,雅安除了这一小块和附近少量茶,其他茶山断断续续生产边茶。四川茶那时给一般人的印象档次不高,是因四川近400年的茶叶基本在“边茶”这个大项上。因为元朝蒙古军队对四川的彻底毁坏,明朝四川恢复和增加的大部分茶叶生产,缺乏内地市场,不再追寻细茶路线,而是借助边茶贸易,换取战马。四川大量地区开始按照藏民口味生产“粗茶”,宋代邛崃最早在清明以后制作“火番饼”,“一饼四十两”, 因为散茶运输不便,只能一块一块做成团或砖。明清到新中国成立,边茶能占据四川茶叶市场的2/3还多,但是哪怕是四川茶叶明清以后逐渐式微,蒙山核心区这一块还是只做细茶。贡茶中心向东南移动后,川茶1/3是以蒙山茶为核心的细茶内销,2/3是边茶。清朝边茶年产60多万斤,细茶6万斤,除了军阀混战课税曾经下降到茶产量20万斤左右,1949年的边茶年产50万斤,细茶7万斤。 (责任编辑:占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