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会概况
  • 协会动态
  • 深度报道
  • 资讯
  • 信息部
  • 会员部
  • 培训部
  • 会展部
  • 专委会
  • 数据中心
  • 当前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南宋文人与武夷茶(上)

    时间:2013-01-28 17:1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南宋偏安一隅后,定都临安(杭州),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与开发,使当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一度出现歌舞升平的繁盛景象。南宋时期,茶税是国家的主要收入之一,因此朝廷对茶业发展十分重视,茶叶种植、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饮茶、品茶风气深入民间,茶理、茶哲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这个时期,与茶结缘的文人似繁星璀璨,朱熹和陆游便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朱熹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1130年出生于尤溪,1200年卒于建阳。朱熹的大半生都在武夷山度过,整整五十年,他不仅品茶、论茶,还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等茶事活动,“客来莫嫌茶当酒”既是他的生平雅事,也是他嗜茶、爱茶的真实写照。修学闲暇,朱熹好与朋友、弟子游览武夷山水,以茶喻学、以茶明礼。在他的著作中,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关于茶的内容,比如《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芽手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字里行间朱熹那种甘于清贫、怡然自得的情感跃然诗文。朱熹衷情武夷岩茶,宴请宾客只摆茶宴,而且很重视品茶环境,在武夷山九曲溪畔有块巨石,名为“茶灶石”,便是他与朋友斗茶吟咏的常去之处。朱熹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茶灶》诗,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其实,“茶灶石”古已有之,朱熹在这里进行的茶事活动更赋予了它特殊内涵,使之闻名至今。

      朱熹不仅乐于品茶,而且也从武夷茶中领悟与获取了许多理学思想与文学灵感。在他的很多著述中,以及后人阐述朱子思想的著述中,都能看到蕴含茶理和茶哲学的记载。《朱子语类》载:“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一问一答中,通过饮茶,阐明的是“理而后和”的道理。

      南宋文人善于寓茶于理,朱熹自然也是个中高手。“理而后和”是他认识境界的体现,与佛家的“功德圆满”,道家的“得道升仙”其实是一个意思,表现的是某一种程度。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看,朱熹的认识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根本,只有物质才能决定意识。不过,朱熹对物的是非观则认识得比较透彻,对辩证法的研究也相当深入,能够辩证地看待进和退、上与下、左和右、前与后的关系,因此他能写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富于哲理的诗句。

      没有人的劳动,茶只能是植物,只能看不能品,永远长在茶树上。朱熹赋予了茶理学的思想,认为茶是物,可以做到格物致知,所以茶应当是能进能退的,就好比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对立并存,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茶有茶理,是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五十年,通过参与茶事活动,体会茶农种茶、制茶辛劳所获感悟。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到茶有十八难,从茶人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茶树种得好不代表茶叶做得好,茶从种下去到制出来,其间要克服的困难非三言两语可以言尽,甚至有的茶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遇到年份不好时,还很有可能没有收成。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制茶艰辛,这里面就蕴含着深刻道理,凡事都要有心理准备,永远不要忽视甘从苦中来。

      朱熹还认为生活须臾离不开茶,可通过品茶、论茶使人的精神得到陶冶,思想获得升华。

      朱熹与武夷茶有着深厚缘分,2000年武夷山获评“双世遗”,朱子文化与闽越文化、茶文化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对武夷茶文化来说无疑是一大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图片报道

    >>更多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手机版 | 大事记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留言 | 网站地图 | 协会帐号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