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会概况
  • 协会动态
  • 深度报道
  • 资讯
  • 信息部
  • 会员部
  • 培训部
  • 会展部
  • 专委会
  • 数据中心
  • 当前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专题 >

    贵州茶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时间:2009-06-04 09:01 来源:中茶协 作者:杨玲 点击:
    摘要:贵州茶叶是全国绿茶中的精品,内质丰富。在发展贵州茶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急需解决:优质品种缺乏、规范化种植基地不足、产业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低、人才匮乏等现状。
    关键词:贵州;茶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A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地处东径103º36′~109º35′,北纬24º37′~29º13′之间,海拔最高处在西部有2900m,最低处在南部为137m,平均海拔1000m左右。面积约17km²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冷月(1)平均气温一般在36最热月(7)平均气温一般在2225。阴雨天多,雨季长,年降水量11001300mm,日照少,全年日照时数约1300h,降水常集中于夏季,无霜期为270d左右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d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态茶区,也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
    贵州茶叶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品质特征:内质丰富、高香馥郁、鲜爽醇厚、经久耐泡,无论从口感上还是品质上,都是全国绿茶中的精品。然而,贵州茶叶产量少、知者少、品种杂、产业附加值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自己的优质品种和规范化的种植基地
    贵州茶叶品种资源丰富,但是育种发展慢。若干年来,贵州少有自己培育的新品种,仅有的几个品种也不是贵州研发的,主栽品种仍然靠外地引进,这对贵州茶产业申请自主知识产权极为不利。而其他地区培育的新品种我们又没有及时研究、跟踪、引进,导致贵州的茶叶多数是在低端品种、老品种上做文章。
    贵州茶产业落后,种植基础薄弱是根本原因之一,鲜有优质的茶园。许多地区茶园都是老一辈建设的,已经老化,有待更新。近几年有的茶区茶园面积有所增大,但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尚未体现,缺乏科学的指导,巨大的社会资金尚未投入种植领域,发展潜力尚待开发。
    没有优良的茶树品种,没有优质的茶叶种植基地,就没有优质的茶青,就不能生产出高档次的茶叶。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老茶园已经老化,每亩产值不到2000元,有的新建茶园还在种植产值低的老品种,有的地区还在大面积撒茶种,每年要撒几百吨茶种,这种种植方式原始而落后,投产周期长,产茶纯度低,年亩产值仅1000多元。有的地区引进的品种又主要是加工普通茶叶的大众茶品种。大多数地区缺乏规划,土地零星分散、缺乏科学的种植指导,种茶的收入低、制茶的利润高等,资金不愿意进入茶叶种植领域,导致贵州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要想使茶产业有所突破,当务之急必须建设优质茶园,有了优质茶园,才能产出大量高档次的、适合市场需求的茶青,才能引进资金、技术,建立加工基地,才能
     
    [作者简介] 杨玲(1968),女,贵州省大方县人,高级教师,理学硕士。
    加工出高端的茶叶。
    建立优质的茶叶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且需要经历五年的周期才能完成。每亩年产值在3000元以上的优质茶园,投入通常在2000元左右,还不包括土地租金及修路、修水池、通电等。如果要引进优良品种,用有机肥料发展有机茶园,使亩产值进一步提高,投资会突破2500元甚至3000元。遇到天灾,投资还要增大。种植业周期长,租用土地要长期协调同老百姓的关系,茶园管护难度大,采茶时劳动力难组织,茶业种植风险很大,种种原因造成社会上大量的资金不愿进入茶业种植业。所以茶叶种植基地的建设应该得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补贴上的大力支持,以便调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任何国家、政府对农业都要实行补贴,茶叶种植业也是一样。更为重要的是,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大多是财政收入较差的农业地区。这些地区环境好,无污染,土地多,就是没钱,省及地区应给予资金支持。
     
    2、茶产业规模小而零乱
    目前贵州茶园面积已达到178万亩(2009年),除了湄潭、凤冈、都匀几个县市茶叶产量较高外,其他县产量较低,贵州茶产业的规模特点是:一、总体规模小,导致产业无法升级换代;二、产业发展散、乱、小。全省81个县(市、区)几乎县县产茶,大部分县规模只有几千亩或不到千亩,只有屈指可数几个县的规模在3万亩以上;三、标准不统一。由于长期封闭式、小农经济式的各自为政的发展,贵州茶叶品种多、茶形多。以毛尖茶为例:都匀、遵义、贵阳的加工工艺不一样,这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少数买家的口感,却让更多消费者无所适从。
      没有规模化,贵州茶产业就没有现代化、品牌化。正因为规模化制约着产业发展的步伐,副省长禄智明说:“贵州有信心在三年之内茶园面积发展到250万亩以上,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基地”。在投入上,贵州正力图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强调建“蓄水池”,首期选择了10个产茶县重点扶持,使茶业集群效应突现。
      在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政府行为与发展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绿茶市场主体,关键在于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企业普遍缺少发展资金,贷款的渠道又没有打通。现在关键是,银行没有评估,无法贷款。茶园本身就是固定资产,完全可以作为抵押贷款,让龙头企业进行扩产、技改、立项、上规模,使茶业早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贵州茶产业品种繁杂,缺乏支柱品牌
    贵州茶产业呈现“两少一多” 的状态,即:产量少、知者少、品种多。究其原因关键是不上规模,特别是在打造品牌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自然就无法在市场上竞争。贵州省茶叶年总产值在10亿元左右,已注册的茶叶品牌却多达150多种。
    贵州茶历史上比较早的品牌是“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凤冈“锌硒有机茶”、贵定“云雾茶”等品牌,而且县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毛尖”、“银针”、“翠片”、“翠芽”等,不一而足。从局部来看,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对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因为品种越多带来的效益就越低。
    贵州茶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乏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政,品牌杂乱,知名度很小,难以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同。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湄潭重点打造“湄潭翠芽”,凤冈重点打造“凤冈锌硒茶”,并要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统一采摘、制作、包装等。
        在统一打造绿茶时,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几种地域品牌,条件成熟后,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贵州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省市做品牌,县级做规模”,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练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
    近年来,贵州茶多次在国内评比中获奖,声誉大增。但相对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等老品牌,我们还显得相当稚嫩,市场名气无法与之相比,导致贵州的茶区普遍成为外省的廉价原料供应地,高额利润从眼皮底下被拿走。能否培植自己的茶叶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让贵州绿茶的优势资源变成商业上的竞争力,这是我省茶产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4、贵州茶产业市场占有率低
    目前全省至少有60%茶叶是按原料卖出去的。市场占有率极少,大多数只在本地或本省销售,还有的县甚至只是囿于当地市场销售。
    贵州茶市场占有率不大,主要原因之一是茶企业市场观念不足,开拓市场意识不强,打造茶叶品牌的力度不够。贵州茶产量低是原因之二。市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浙江的“西湖龙井”、福建的“铁观音”、江苏的“碧螺春”、云南的“普洱茶”等,贵阳一些酒店推销的大多也是外省茶,客人们点着要喝贵州茶时,回答往往是本店缺货。
        做市场就是做特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占领市场,没有品牌也难以占有市场。贵州茶不仅属于高品质绿茶,而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如果不占有更多的市场,贵州茶就无法拓展生存空间。近年来,“湄潭翠芽”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就是证明。
     
    5贵州茶产业人才匮乏、正大力培训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目前缺乏一批专业的茶产业从业人员,茶学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不能满足贵州茶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为认真贯彻中央和贵州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精神,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收能力,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掌握茶叶种植加工的实用技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供销社于2002年开始实施贫困地区茶叶栽培加工实用技术培训班。从扶贫资金中拨款免费培训茶产业人才,连续至今(2009年4月)共培训茶产业人才逾千人。由贵州省茶叶协会专家组负责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茶树栽培技术及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和审评、农残与质量问题、实习操作与职能鉴定等。
    作为贵州省发掘和培养茶产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贵州省茶叶协会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包括茶叶制作、茶艺表演、贵州十大茶叶企业家、十大名茶评比活动等。协会还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茶艺表演队,并先后受邀参加了国内的一些重大茶事活动,使贵州茶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能展现贵州民族民间茶艺的茶艺表演人才,挖掘和丰富了多彩的贵州民间茶文化,推动贵州茶产业人才的开发。通过专业从业人员给贵州茶产业带来的形象提升,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正受到贵州茶界的重视。
    为增强茶产业经济的科技支撑力,2007年7月17日,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贵州省第一所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茶产业专业学校的成立,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战略。茶产业是贵州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宜茶面积700多万亩,预计推广种植面积500万亩,产值100亿。由于茶产业人才匮乏,致使贵州省茶业在栽培、加工和营销等方面,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加快培养茶产业技术人才,是贵州省茶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开始招生,开设三个专业:“茶叶栽培与加工”、“茶艺与茶文化”、“茶叶市场营销”。
     
    6贵州茶业缺乏产业化和现代化
    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渐成气候。但是,放在全国来比,贵州还有一段距离。从规模上来看,贵州在全国产茶大省中还排不上前10名,周边的云南、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均在250万亩以上。其次,贵州绿茶同浙江、安徽、四川、陕西等绿茶大省进行市场竞争,他们无论是规模、品牌、市场认识度等都已远远超过贵州。
      要把茶业打造为继两烟一酒一药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是贵州省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共识。想做大做强贵州茶业,要按照“规模大,带动面积大,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新技术,新产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做文章。要抓好生产环节,壮大规模效应。优质茶生产县要确立茶产业的主导地位,搞好集约化经营,名茶产区要适度集中,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其次,必须提升贵州绿茶的知名度和品牌,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式,培育品牌和市场。整合品牌,扶优扶强,支持有技术含量和规模优势的绿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贵州茶产业将“抱团发展”,集体打造“贵州绿茶”这一品牌,从而解决贵州茶品牌杂、小的问题。同时,我省将采取重点扶持主产县的方式,解决基地分布散的问题;采取资金捆绑的方式,解决茶产业扶持资金分散的问题;采取将茶产业与旅游等产业结合发展的方式,解决贵州茶在消费者中知名度不够的问题。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贵州湄潭、凤冈等茶区都看到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基本上构建了“公司+加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贵州茶独特的“环保的、原生态的、高原的”特质,使我省茶叶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的品牌形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做到:“贵州茶,甲天下”。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7)
    87.5%
    踩一下
    (1)
    12.5%
    ------分隔线----------------------------

    图片报道

    >>更多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手机版 | 大事记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留言 | 网站地图 | 协会帐号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