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茶市场潮起潮落、茶价出现波动时,尽管外来茶商到江城收购茶叶的鲜叶价明显偏高,但上万茶农都心甘情愿地把茶叶卖给了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刚到牛洛河采访听说这种现象时,我们多少有些疑惑。
坐在茶农李天平那并不宽敞的土屋中,来自宝藏乡龙马村的李天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是2004年来到牛洛河的,以前在老家,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不过四五千元。现在他带着两个娃娃管理着8亩7分的茶叶,多时一个月找四、五千元,最少时也可有二三千元的收入。两年前,他媳妇做胆囊手术花了9000多元钱,多亏公司帮他们办了医疗保险,所以他们只用出一半的钱。到牛洛河近四年,攒下了2万多元,正准备盖新房子呢。说到为什么不高价把茶叶卖给外来茶商,李天平话语质朴:创业最艰苦时我们没来苦,现在人家把床铺好了,我们来睡现成的,不能乱整嘛。再说公司的收茶价虽没涨,但又给我们增加了质量产量奖,每公斤加1块多钱,算下来也差不多了。说这话时,李天平的脸上写满了知足。李天平是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七队的茶农,收入在公司里属中等。
充满幸福感,话语更多的是分厂厂长、七队队长罗成相。20年前茶厂刚建时,他就从镇沅来到了牛洛河,当属拓荒者。他家那一楼一底足有170多平方米的房屋告诉我们,他的小日子算得上殷实。他说这房子是2002年花了10多万盖的,当时钱不够,厂里还借了1万多给他。他算厂里的中层干部,每月拿800元的工资,年终奖励还有12000元,再加上他还有股份年底可以分点红,这样一年下来有个4万多元的收入。这不,家里汽车摩托车都买了。当然,最让他自豪的还是姑娘考入中山大学读书,明年还打算继续考研究生呢。
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明德介绍说,牛洛河的变化在茶农的住房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当年创业时他们住的是窝棚,再后来就是泥巴房、茅草房、油毛毡房,而现在,牛洛河茶农住进砖瓦房的已超过了一半。
汽车穿行在雨中的牛洛河,我们寻访在郁郁葱葱的茶园。欢快采茶的茶农、一辆辆奔跑在茶山运送茶叶鲜叶的农用车,还有那满载各类精制茶叶产品刚从茶厂开出的大货车不时与我们擦肩而过,牛洛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茶山旺、茶业旺、茶农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兴旺景象。
“三结合一体化”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牛洛河。从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生产方式的跨越,从计划经济旧经营体制向市场经济新经营体制的跨越,牛洛河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清澈见底的牛洛河,弯弯曲曲穿行在无量山脉的原始丛林中,缭绕着绵延起伏一望无际的茶园。碧绿似涛的万亩茶园,就这样在深山碧水间静静地汲取着山野的浑厚大气和河水的轻盈灵动。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荒凉贫困,人迹罕至。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地处中国、老挝、越南边境交界上的江城县,几乎聚集了所有种茶的天时地利:雨量多日照少,气候温暖,空气湿润,因而成为著名的普洱茶的一个重要产地。江城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至今还生存着一些古老的茶树。但江城又很穷。由于开发历史晚、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江城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1986年,江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6元,被列为云南省26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
穷则思变!但这扶贫的路子怎么走?
江城县“五大班子”的决策者们一直在苦苦思索,反复酝酿着创新之计。
三江环抱、“一眼望三国”的江城,人少地多,全县土地面积347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30人,而且多数土地属于热区。土地好,人不富,开发热区优势土地资源成为江城加快发展的主要思路之一。实行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建设“五个一万亩”商品生产基地,即1.5万亩甘蔗基地,1万亩茶叶基地,1万亩橡胶基地,1万亩咖啡基地,1万亩水果基地的建设思路,引领着江城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江城县与国营江城农场联营的县级乡镇集体企业--牛洛河万亩茶叶生态园的建设拉开了大幕。
1987年9月,3000多名来自全县6乡一镇贫困山区的农民及其家属汇集到了牛洛河。他们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自盖窝棚,在当时的农场副厂长、茶厂经理袁明德等人的带领下,从开挖、定植到管理、采摘,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以惊人的速度和成果向人们展现了拓荒者的毅力和风范。
牛洛河沸腾了,一条易地集中扶贫开发经济的路子,掀起了“公司+基地+农户”开发土地资源的热潮。短短几年时间,昔日荒凉贫瘠、人迹罕至的牛洛河,变成了万亩连片生态茶园,在3000多少数民族农民变成了拿工资的新型农民的同时,通路、通电、现代化厂房的建设,牛洛河小学、商店、卫生院、电视差转台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悄悄崛起在牛洛河。
牛洛河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即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各种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规模化、新科技生产、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体化。就在不久前,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牛洛河考察调研时,对“牛洛河之路”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总结出了牛洛河成功的三条经验:一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符合生产发展的一些规律,创造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解决了生产体制、经营机制的问题;二是公司的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基础抓起,从基本抓起的精神,选准了基础产业搞茶叶。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就要抓基础性、战略性的东西;三是选好人、用好人。
牛洛河万亩生态茶园,成为了带动农民脱贫的“龙头”项目。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个企业能否稳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否准确关系极大。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创业伊始,就把企业的发展定位于大众消费,坚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明德这样阐述牛洛河茶业发展的定位:″茶是一种饮料,或者说是一种带有一定保健功效的饮料,是用来给消费者喝的,其中最普遍最大量的消费者是普通老百姓。只有老百姓能买得起、喝得起茶、茶产业才能得到大发展,茶企业也才能做大。″为此,牛洛河茶业在提高茶叶品质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挖掘潜力,加强管理,控制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牢牢坚守着牛洛河茶叶的大众消费价位。今年春茶价格翻倍上涨,牛洛河茶叶的价格每公斤也只在50元左右,正因为如此,尽管这20年来茶叶市场风云变化,牛洛河茶业却始终保持着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市场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地域,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都有所不同。企业只有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牛洛河茶业的2万多亩茶园,全部是云南大叶种茶园。上世纪90年代,牛洛河茶业以生产中低档绿茶为主,辅之部分高档绿茶和少量的功夫红茶,并为广西花茶生产和福建等地的绿茶生产提供原料和拼配原料,由此,迅速将牛洛河茶叶销到了西北、中南、西南及沿海地区,在国内茶叶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进入21世纪,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牛洛河茶业又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应变市场。一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2002年,牛洛河绿茶开始进入挑剔的欧盟市场。2006年,牛洛河茶叶出口已达800吨。二是大胆涉足普洱茶生产领域。近年来,牛洛河茶业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普洱茶生产线。三是针对国际市场红茶销量大的实际,投资500万元,引进了世界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设备,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红碎茶生产线。现在的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成了普洱市唯一一家、云南省屈指可数的几家同时拥有绿茶、红碎茶、普洱茶生产的茶叶企业。
袁明德曾说,“牛洛河茶业定位于大众消费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并不是说牛洛河茶叶质量差。恰恰相反,我们坚持以产品质量为中心,奉献给老百姓的是质高价低的茶。做放心茶、健康茶,是牛洛河茶业的永恒追求。”
几年前,公司拿到出口英、德等欧洲国家的120吨茶叶订单,但送检样品却被检测出农药残留量略为超标,这笔生意打了″水漂″,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牛洛河人对此至今记忆犹新。严酷的事实让他们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代人注重自我健康意识的今天,要取得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只能真正创出国内外共同认可的绿色生态产品。由此,厂里把创绿色生态产品作为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厂部机关人员分头行动,将厂里库存和已发放到茶工手里的化学农药全部收回,公开销毁;同时,围绕打造绿色生态茶品牌,重新整合传统茶叶生产技术;茶园追施肥料,不用纯化肥,改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经工厂化充分发酵处理的农家肥;根据本厂茶叶生产基地空气温润,无寒冬,易发生虫害的情况,通过茶园勤除草、勤翻挖、茶叶的勤采摘来预防虫害的发生;一旦遇有虫害,茶毛虫、茶蓑娥一律用人工捕杀,对用人工无法捕捉的虫害,一律使用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农药杀灭。过去,厂队干部发现茶园虫害,其职责是敦促茶农赶快打药杀虫,现在却是监督茶农不能擅自打药,至于能否打药,打什么药,打多少,有厂里专门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现在的牛洛河茶叶,在保持有效成分、味道鲜爽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主要参数甚至优于欧盟标准。2006年,牛洛河出口波兰、德国的茶叶已达800吨,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前来考察的欧洲茶商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同时,该厂生态茶产品也在上海、广州、福州等东南沿海城市市场名声大振,前来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
先进的茶叶管理、生产技术,打造绿色生态茶叶品牌,牛洛河茶业一路高歌猛进。拥有10余万亩茶山、23000亩生态茶园,4000多茶工、10000多茶农、目标年产茶6000吨的优质普洱茶加工基地,是国务院表彰企业,QS、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月圆″牌、″牛洛河″牌生态茶产品有绿茶系列、红茶系列、普洱茶系列等100多个品种。″月圆牌″普洱茶荣获第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茶王大赛金奖,″牛洛河″牌茶叶也成为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改制的推进,茶工茶农们持股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牛洛河茶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老典型在″富民兴边″中再谱新篇章。
2004年,牛洛河茶厂进行改制,当时的厂长袁明德可以有一个选择,就是自己买下控股权。但袁明德却坚持:牛洛河是大家共同辛苦打造出来的,怎么能变成我个人的呢。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差距不能过大,要富大家富,要穷大家穷。
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专业的袁明德,从32岁来到牛洛河,就把自己的人生四季完全交给了牛洛河茶业。20年的风雨同舟,他已是与牛洛河茶业溶为一体,与他的茶工茶农兄弟们溶为了一体。这种情感直接转化成了他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于是,企业改制把茶农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改制,集体资产全部退出,由企业职工共同持股经营,对在职职工、退休职工作了妥善安置后,还有300多万元净资产,公事董事会根椐茶农茶工进厂时间,把这部份净资产进行了干股配置,茶农茶工人人都成了股份拥有者。改革,激发了广大茶农茶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股份制以后,更加坚定了大家团结互助,团结奋进,团结拚搏的思想和作风,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迈上了改革—发展—稳定—再发展新征程。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我们的茶农得到实惠。我们这些民族兄弟太纯朴了,企业不能亏待他们。″袁明德如是说。改制后的牛洛河茶业首先从分配制度上入手,调动茶农们为自己的增收而增产的积极性。茶农的收入由原来单一交售茶叶鲜叶一项增加成了″三块″,当月卖茶的收入、年底的超产奖和质量奖以及年底的效益分红;在国家免征农特税后,公司又将这部份资金增加在职工头上,及时调整了鲜叶原料价格和加工工资,2006年,在公司调整了鲜叶价格和加工工资后,茶农仅鲜叶一项收入比2005年增收463万元,劳均增收1000余元。多年来,在牛洛河,已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首先保证发茶农工资再发队干部工资,最后才发机关管理人员工资,确保一线茶工工资按月按时发放,基本没有拖欠。
分配制度的激励,促进了茶农之间相互比管理、比技术、互帮互学、总结经验、共同提高。现在牛洛河茶园平均单产达268公斤(毛茶),最高单产450公斤(毛茶)。茶叶的增产增收,企业的效率凸显,直接转换为茶农的腰包鼓了。2006年,牛洛河茶农人均收入8000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0元。
一旺带百旺
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的兴旺,带旺了牛洛河,更带旺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生活。
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在牛洛河茶厂建设前,这里荒凉贫瘠、杂草从生、人烟稀少。在开发万亩茶园的同时,牛洛河茶厂投资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他们种植各类林木,在茶园内套种了水冬瓜、香樟、八角等约8000亩,在宜林荒山及公路边种植了沙松、飞松、季桉、黑心树等约8000亩,在加工及办公区域种植了大量草坪及观赏林木。如今,牛洛河一带山绿了,水清了,风小了,沙少了。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原先附近打算迁走的几个村子都迁移到了牛洛河一带,而当地的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全县产粮大户不少就出在牛洛河畔。
牛洛河茶厂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茶厂曾先后投入80多万元资金帮助当地生存条件较差的村民举家搬迁到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重建家园;资助当地村民购买耕田机,推动科技兴农;帮助牛洛河小学建校舍,和有关部门共同解决了1200多名适龄儿童就学难的问题;帮助建盖了牛洛河村公所,购买水泥支持建村社文明路等等,从而推进了牛洛河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山苏醒了,水灵动了,生活走向富裕了。牛洛河正彰显着它的活力和魅力,在″兴边富民″的道路上舞动着和谐。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富民兴边工程”结出的硕果,是通过发展企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成功实践。
发挥优势不等于样样都搞,要变分散的零星生产力为大宗商品和拳头产品的生产,搞规模开发,建商品生产基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年前,江城县的领导班子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踏勘了全县的山山水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请教了省热带植物研究所、省茶科所、省生态所的专家教授后,县委、县政府认定,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建设商品生产基地,江城县占有天时地利。于是,这才有了今天牛洛河的万亩茶山。
还在茶园开始建设时,江城县政府、江城农场和牛洛河茶厂有一个先是3:3:4,后又改为2:2:6的比例分成约定,但时至今日,20年过去了,无论是县政府还是江城农场,都从未从茶厂拿过一分钱。县领导笑言:放水养鱼。
茶园大规模开发后,牛洛河茶厂曾因土地问题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些纠纷,又是县委、县政府出面协调解决了1000多亩的茶园用地。而通往茶厂的两条路,也是县里出资上千万元专为茶厂而修的。而目前,对于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当地百姓和茶厂的一些纷争,江城县县长杨俊华告诉我们,他们将继续作好引导协调工作,既不越位又不缺位,让企业轻装上阵。
目前在普洱市,橡胶、蔗糖、茶叶、咖啡、蚕桑等产业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为使特色产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快,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的投入,努力培植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步伐,促进边疆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普洱市委、市政府的主攻重点。
普洱市委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创造优质发展环境,切实服务龙头企业。同时提出,抓好政务服务; 抓好金融服务; 抓好信息服务; 抓好技术服务;成立普洱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健全龙头企业服务体系;成立上市公司推导领导小组,为龙头企业资本运营服务;加大龙头企业投入力度;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龙头企业的大项目建设,同步甚至超前推进供电、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环境。
正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普洱市茶叶生产的″龙头″企业。牛洛河茶叶已是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云南,走到了全国,走到了海外。
″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是十六大报告的结束语。我们坚信,牛洛河的明天肯定会更美好。
″春雷把大地呼唤,雨露滋润着群山,沉睡的牛洛河渐渐苏醒,寂静的雾露坑射进阳光。迎着风雨,向着朝阳,我们织出彩虹千条,尽情把群山裹绕,凝聚智慧,挥洒汗水,我们染成锦缎万匹,为山河换上了新装……。″
在牛洛河茶农深情的歌声中,我们告别了牛洛河。放眼望去,满眼碧绿,生机勃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