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光阴流水的词,不用附加任何情节,一听见它,你就会明白,这里面必定有不少的故事。而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茶界精英的故事,也正是一个十年的故事,一个用青春和智慧编绘出来,属于故事主人公自己,也属于整个中国茶业的传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尹晓民,浙江华发出口茶厂董事长。也许华发和尹晓民的知名度在茶界并不是最高的,但是从公司成立到今天的11年内,他们所创造的成绩,在茶界却是首屈一指。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中第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全国第一家获得绿茶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第一家通过 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煟玻埃埃蹦辍—2004年,连续4年获得全国茶叶加工企业自营出口第一名,仅2004年,出口绿茶就达2.3万吨,占据全球绿茶贸易15%的份额。这就是华发,尹晓民仅用了10年时间,白手起家打造出来的注册资本5000万元,累计总资产2个多亿的茶业企业。
不用去了解华发更多的细节,只要看到上面的这些事实,就不能不让人对尹晓民和他的华发刮目相看,钦佩不已。但是,相信读者朋友们也和记者一样,我们更关心的不是华发现在的规模有多大,它在茶界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更关心的是,尹晓民是怎样白手起家,怎样在短短的十年内培育出这样一家中国最大的绿茶出口企业。
同样的十年,同样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这块大环境下做茶业,为什么尹晓民就能够脱颖而出?“机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必定遇到了别人没有的“机遇”,可是在我们仔细审视华发十年创业的历程时,我们发现,11年来,华发走过的只是一条再平常不过的发展之路了,只是在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稳步成长起来的,根本无所谓特殊的机遇。细细想来,尹晓民的茶业事业能走到今天,要说机遇重要,倒不如说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几次关键性的选择来得更重要。
198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尹晓民,被分配到了嵊县特产公司工作,两年后,又被县领导看中调去当秘书,然而,不久后因为领导调动,自己也被冷落了,这样的经历让这个年轻人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道路来。机会终于来了,1989年县外贸局在招人,尹晓民顺利地通过了应征考试,在外贸局当上了外销业务员,专门收购珠茶去卖,从此茶学专业出身的尹晓民才算真正做起了茶业来。干起老本行,没想到一年下来就赚了五六十万元,尹晓民也就成了外贸局里的能人,被提升为业务科科长。但是老体制下的种种不合理要求,对于一个有所追求,下意识里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说,越是做得好束缚就越多。1994年,认真考虑后的尹晓民带上了外贸局里的一帮哥们,抛开了铁饭碗,组建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嵊州华发茶叶贸易公司。尽管几个月后,在县领导的劝导下,他又有一次重走仕途的机会,但是短暂改变后,却让他更加坚定地踏上了商业之旅。
最初的华发只在乡下有个租来的小厂,好在货源不用担心,嵊州的茶山就是他们最充足的仓库,那么销路在哪呢?这一点看似是一个大难题,但是尹晓民却丝毫没有觉得这是问题。有过几次南下经验的尹晓民知道,只要有货,质量有保证,送到政策相对宽松、开放得较早些的南方去,你有多少货那边的进出口公司就能收你多少货。虽然说当时茶叶不愁销路,但最初的时候你总得找到买方。人生地不熟,如何从南方找到茶叶买方呢?尹晓民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发送电报给各地的茶叶进出口公司,5420是茶的电报代码,尹晓民说,只要加上区号,发个电报过去一个客户基本上就算联系上了。“那时候的钱实在是太好赚了。”公司成立没几个月,一算账五六万块钱的利润就到手了。谈到创业初期的经历,尹总会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像是又回到了那个浪漫的年代。
我们可以肯定,那时候的钱再好赚也必定不及他现在所操控的这个全国最大的民营出口茶厂所能为他创造的利润多,但是从尹总的语气和表情上我们清楚地可以看出,那段时间他所赚取的绝不只是金钱,更多的可能倒是对自我选择的一种肯定,是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既然茶叶的钱好赚,那么来赚这块钱的人必然就会多起来,市场一天天在成熟,钱也就一天天不像以前那样那么容易就赚到手了。于是,不少跟华发同时成长起来的茶叶公司的老板们,有的觉得钱已经赚得够多的了也就放弃了茶叶生意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有的则维持着在原有生产规模上,不敢再在茶上有更多的投资了。茶叶专业出身的尹晓民却认定,茶业是条前景光明的路,当下的市场状况虽不如以前状况却也并不赖,于是在其他人开始动摇的时候,他依然选择了继续向前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