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照绿茶,就不能不提在日照茶界、山东茶界创造了多个第一的“御青茗茶”。这家成立不足十年的公司,第一个在将济南至日照的火车冠名为“御青号”,第一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做茶叶连锁经营,第一家在连锁超市中启用远程视频管理和ERP管理……
当初,几乎是在业界的一片质疑声中,御青开始了连锁经营式的扩张,到今天,御青的直营店数量已达76家,加盟店的数量扩展到了48家——御青茗茶的销售网络正在省内迅速蔓延。随着这些渠道的构建,作为日照茶、山东茶知名品牌的“御青茗茶”正在扩展着新的内涵。
御青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战车,从建立公司那天起就注定了。因为他不仅有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而且最重要的是还有着一位“不安份”的掌舵人、操盘手——这人就是日照御青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峰。
老道。快思维。这是马总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连锁企业这种模式在中国已经非常成熟了,茶叶行业的连锁经营在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条件。御青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本本份份地做点小事儿,做好自己的事儿。”见面的开场白都十分地直接、干脆,原本定下来探班式的采访在不经中成了一种对话式的交峰。
茶品牌:从当前的情形来看,茶行业的企业普遍都还处在一种比较小的规模上,是不是茶叶本身作为农副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有限?或者说中国的这种市场氛围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像立顿那样的品牌企业?
马玉峰:这是不对的。你注意到没有?从唐代以来,茶和盐这两个行业都是极易出大商人的行业,只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战乱等因素,茶行业才开始衰落的。实际上,从中国商业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20至30年的发展积垫使得茶叶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大企业出现的氛围,在最近3、5年中我相信会有大的茶叶企业涌现出来。与以前相比,不同的可能会是企业的经营模式会有所不同。
茶品牌:在茶行业一谈到大型企业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天福,甚至于天福的连锁店模式也让业界津津乐道,御青的加盟店体系是否也借鉴了这种思路?您怎样看待天福的这种模式?
马玉峰:天福是非常成功的企业,但天福的成功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不是只茶叶的成功。有了如此之多的连锁店,即使天福不卖茶叶,改卖饼干或别的什么东西,也一样会获得成功。再者天福的总裁李瑞河先生在台湾就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了天仁茗茶那样成熟的体系,把这些模式复制到中国大陆,取得成功是必然的。御青在发展自己的直营店,同步进行的也有加盟的内容,目前我们正在对现有的营销体系进行电脑化管理,靠流程、系统来实现全程的监控和管理,而不只是靠人来管理。我们在探讨做一种新的模式,实现御青连锁店的有效复制。
茶品牌: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最近一两年以来,茶叶连锁这种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好,那么,这种立足于自建渠道的茶叶发展模式,最终会形成怎样的一种行业格局?以御青为例,自从进入加盟连锁体系以来,御青茗茶就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日照绿茶品牌,而成了一个茶叶销售的通路品牌,也是产品品牌,那么马总,这种转变会给茶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马玉峰:行业发展成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过程。资源的高度集中、优化组合、提高效率,从而形成更加稳定合理的行业分工及产业布局。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分工是必然存在的,有些企业要冲峰陷阵,有些企业只做加工,最终一个企业能发展到怎样的规模、状态,实际上是对一定区域内产业配套能力检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道理,产业配套能力强经济发展才能迅速,像温州的打火机、广东顺德等地的小家电,一个产业发展起来的话,它的带动是多方面的。任何行业都一样。
茶品牌:按照多数人的观点,在三五年之内,茶行业将经历一场洗牌的过程,在我们的上期杂志里,我们独家解析了正在进行中的洗牌过程。马总,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马玉峰:行业的洗牌是一种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资本增值的过程,无论是整合还是被整合都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资本的本质是趋利的,只要这种整合能实现增值,即使在整合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最终也会顺应市场的大趋势。如果一个茶叶企业自己经营赚得少或者不赚钱,如果参与进一家更具有竞争力的巨大企业中,形成专业化分工,各自发挥特长,抗风险与赢利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得一的必然是更好、更久远的发展。但是,一些小规模的不走市场的企业,也会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比如一少部分通过关系做销售的小作坊,一年炒上几百斤茶,送送亲戚朋友,也能生活的很好,这属于人脉资源的产出,跟市场没有关系。
茶品牌:马总,御青今后的发展思路是怎样?
马玉峰:御青近一两年的发展重点还是在山东省内,去外省开发市场一是成本太高,再者是在监控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题。我们正在做新的系统,预计到今年10月份就可以调试完成,到时会有一些新的动作,我们立足于做一个样板,发展自己,强大自己。使命和目标就是我们的发展理念: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创造传统产业营销现代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