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会概况
  • 协会动态
  • 深度报道
  • 资讯
  • 信息部
  • 会员部
  • 培训部
  • 会展部
  • 专委会
  • 数据中心
  • 当前位置协会首页 > 百科 > 营销 >

    一叶香茗:造就中国茶界“黑马”

    时间:2009-04-22 09:31 来源:中茶协 作者:ctma 点击:
       2008年,新昌全县茶园面积近12万亩,新增良种茶园3000亩,实现名优茶产量4005吨,产值达到了4.19亿元,使得名茶生产已从20年前的一只名优茶发展成了致富10多万茶农的“亿元产业”。一片小茶叶何以成就一个大产业?关键是新昌县把名茶产业放到大市场中去培育,定位准、起步早、发展快,演绎了名茶产业的“三级跳”。

        新昌产茶历史悠久  好山好水孕育出山区名茶

        新昌位于浙江东部,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历来是佛家圣地、道家福地,是著名唐诗之路、佛教之旅的精华所在,是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

        新昌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新昌1500多年前就栽培茶树。以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为代表的历代高僧都善饮茶,以品茶、参禅为修持生涯之重要内容。大佛寺僧侣历来有栽茶、制茶、奉茶之习俗。新昌茶道和佛教有天然的“因缘”,“大佛龙井”由此得名, “大佛”商标因此而出,从此新昌名茶在市场上有了统一的品牌,更具了市场竞争力。

        新昌栽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青山连绵、云雾缭绕、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茶园多分布在海拔300—600米的丘陵山区,远离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土壤肥沃。茶得山川之胜而显风流,山川得茶之养而显神韵。优良的自然环境,孕育造就了大佛龙井茶的优异品质。大佛龙井外形扁平,形似碗钉,色泽嫩绿,汤色杏绿,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匀称,品质优良,是“浙江十大名茶”之一,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

        好山、好水、好茶,新昌一面尽心打造旅游品牌城市,一面竭力建设“中国名茶之乡”。欣欣向荣的旅游事业和发展强劲的名茶生产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为新昌今后的发展开辟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又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到新昌,让游客一边看“江南大佛”之风光,一边品茗“大佛龙井”。

        由“圆”到“扁”  从“计划”说了算到“价格”说了算

        新昌曾是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创下年产10万担、创汇3000万元的业绩。然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被誉为“黑色珍珠”的珠茶忽然“黯然失色”,原来“只管种,不管卖”的茶农陷入了“卖茶难”的困境,全县数万茶农陷入迷茫,农民纷纷砍树弃茶。

        面对窘境,茶农和茶园的出路在何方?新昌县开始把目光瞄向市场,“解读”起茶叶市场的“晴雨表”:珠茶是“一芽多叶”的青茶制成的大众化圆形茶,同是茶叶,“一芽一叶”的嫩青叶制成的扁形高档茶西湖龙井却价格坚挺,扁形的绿茶价格飞涨,比珠茶高出10多倍,并且消费潜力巨大。这场制大众圆茶还是制高档扁茶的争论相持了几年,到了1990年,县领导拍板:新昌的资源在山,优势在山,潜力也在山,只要能将山区资源和劳动力变成效益,什么赚钱制什么!为此,县委、县政府及时地提出了调整结构“圆改扁”的战略性举措。

        方圆扁平,是普通的几何图形,可是就是这一有组织的名茶改革,改出了千年茶乡的发展方向。从1991年起,县农业局常年免费为茶农办名茶采制培训班。此后,“圆改扁”的培训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先后举办培训班上千期,共有4万多人参加,形成了一支有10万多人的“圆改扁”生产、采摘、炒制队伍,为“大佛龙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全国茶产业的战略转型刚开始起步时,新昌已完成了人员培训和茶园改造的关键一步,使茶农、茶园成了为“大佛龙井”崛起而储备的战略性资源。

        “大佛龙井”完美 “三级跳”  演绎精彩创富神话

        名茶产量多了,市场压力也大了。为了让当天采制的春茶及早卖出去,必须向早市要效益。1993年5月,由回山镇雅里村投资建造,有70多个摊位的新昌县第一家名茶市场在一个小山村里诞生了,回山镇成为绍兴市的“名茶第一镇”。1994年10月27日,集生产、科技、加工、流通、管理于一体的全国第一家县级名茶协会——新昌县名茶协会成立。

        1995年3月12日,一个拥有360间营业房、200多个交易摊位的“浙东名茶市场”在县城104国道边应运而生。

        新昌龙井在崛起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品名。1995年,以新昌境内闻名中外的江南第一大佛,给新昌茶叶取个“大佛龙井”名称,注册了商标,使品牌效应脱颖而出。

        1995年5月9日,“大佛龙井”已摆进了在北京开设的“绿茶世界”茶庄里。初获成功的新昌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济南泉城广场的万人品茶大会;承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杭州西湖博览会;老舍茶馆的“大佛龙井”献劳模;邀请京城老字号茶庄老板聚新昌;在北京、济南、上海,年年都有“大佛龙井”活动……

        自浙东名茶市场建立后,直接面向全县茶农、100多个名茶加工经销企业和15个产地市场,牵动着全县7万亩茶园基地。而它的营销触角伸向了全国,在20多个省市区的8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100多个销售窗口,与分布在全国的200多个经营大户和1万个贩销户组成了强大的销售网。龙头市场在内联外销中发挥了产业链的重要作用,减少了田头茶叶进入市场的时间和成本,年成交量达4.5万担,交易额达2亿多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名茶集散地。

        政府主导“四两拨千斤”  从万担名茶到亿元产业

        在“大佛龙井”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看到政府挺身而出的身影。曾有人暗自给政府的相关投入算了一笔账,意外地发现,在新昌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政府的投入都产生了十倍以上的效益。从此,这个“以一当十”的说法在当地盛传一时,甚至有学者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四两拨千斤。”  
      
        此后,新昌不但打破了生产大众茶的单一局面,更是把茶业引上了“以名茶为主,效益为先,规模经营”的产业化道路。大胆跨出的一步获得了惊人的先发效应:1990年,全县名茶生产只有100担,产值30万元,到1995年,名茶产量达2.3万担,只是珠茶产量的1/4,可产值达8500万元,占了全省的10.9%,并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惟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1996年,新昌茶叶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名茶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县。

        随着大佛龙井声誉鹊起,保品牌保质量成了关键。1997年,新昌县制订了全省第一个龙井茶地方标准《大佛龙井茶综合标准》,包括了龙井从产地、采摘、炒制、收购、销售的所有环节的生产要求。为了严守龙井茶的地方标准,新昌成立了大佛龙井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市场质量监督站,给设在全国的营销大户颁发大佛龙井专营资格证书,在市场出入口建立了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为茶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001年,大佛龙井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列为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2003年,大佛龙井获国家商标局证明商标注册。由此拉开了大佛龙井发展的新篇章。

        为了帮助茶农促销,政府部门相继在北京、上海、山东、南京、杭州等地举办了大型展销活动和国际茶文化节,做到政府搭台,经营实体唱戏,使大佛龙井在全国广而告之,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光是济南批发市场完成销售的就占年产量三分之一。   

        新昌茶产业发展从“圆到扁”、从“有性到无性”、从“无标(准)到有标(准)”、从“手工到机械”、从单一产品到多茶类组合生产;“大佛龙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步步艰辛,又步步辉煌。全县良种茶园面积高达60%,近年来,全县年繁育良种茶苗1亿多株,不仅为本县茶农优化了种植结构,而且为省内外茶农提供了良种茶苗。

        示范基地、品牌战略、大型展销、地方标准、市场网络等一系列工业化的做法,使弱势群体的茶农加入了产业链,而应对了千变万化的市场。“大佛龙井”已从生产加工领域拓展到流通消费领域,并延伸到县域经济的许多方面,在全县43万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人的工作与茶叶有关,贫困山区的资源和劳动力突然值钱了,变成了不断增长的财富。目前,全县四分之一以上的农业产值源自名茶生产,七分之一以上的农民人均收入源于茶叶收入,有18万人从事茶叶及相关产业,“大佛龙井”已获各种国际性金奖30多次,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了250多个直销店,茶叶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新昌农业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2008年1月11日,新昌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产业强县称号。
    来源:新昌新闻网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图片报道

    >>更多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手机版 | 大事记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留言 | 网站地图 | 协会帐号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