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因其产业链长,综合作用突出,带动面大而成为富民产业。我县地处“中国西部茶海”核心区,茶叶作为我县一个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茶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县30多万农民增收和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王贵书记2008年12月在全县茶叶建设推动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我县茶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是当前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业发展,把茶叶列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之一,现阶段又提出 “以茶富农,以茶兴县”的工作思路,为我县茶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作为一名基层茶业工作者,现就自己在茶业工作中看到的一些现象,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茶业发展不要“遍地开花”
茶树,有生命的东西。茶树原产于中国及印度的绿灌木,属多年生木本植物。茶树喜欢温暖、潮湿、荫蔽的生长环境,需要适当的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条件。茶树是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它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长,要求土壤pH值在4-6.5之间,以4.5-5.5最适合茶树生长。我县地处东经107.43度,北纬27.59度,属低纬度地区,年均日照1139小时,属寡日照地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属高海拔地区。从气候学上讲,是茶叶生长的最适宜区,但个别地区会因为小气候、土壤与其他方面的差异,而不适宜种植茶叶。例如公路沿线10米内不能种植茶叶,由于汽车排放的尾气含有大量有毒气体而不利于茶叶生存。可见我们在发展茶叶的时候不要片面追求数量与面积,不要‘遍地开花’,要考虑茶叶的生理特性,要如养女儿一样给她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她茁壮成长。
二 加快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茶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把茶业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指导干部素质上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我县茶业发展目标,关键是加强全县茶叶技术人才指导队伍建设。目前我县从事茶业专项工作的专职技术员太少,一些乡镇甚至没有专门从事茶叶的技术干部,全县专门从事生产的专业技术干部不足40人,却要指导全县17.6万亩茶叶生产加工。而且很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不懂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根本不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能真正懂生产、会加工、善经营的人才为数不多,亟待培育和增加。茶叶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进行,要以茶叶科技进步为主导,要放活科技人员进入产业发展第一线。要让茶叶技术人员有机会得到多方位培训,从而提高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方面的水平,成为真正的茶叶科技指导综合性人才,才能指导茶农科学生产管理,获得更大的利润。要建立与茶叶技术人才指导队伍相适应的奖惩制度,对到茶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技指导的技术人员,其指导服务成绩和效果要与其物质利益挂钩。县财政应拿出资金对在茶业科研、技术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和推广实用技术成效显著的技术指导人员给予奖励,贡献特别突出的给予重奖。要改进茶业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办法,适当增加基层茶业技术人员的职位名额,对从事茶业技术推广服务和茶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时主要以工作业绩和效益为主。
三 有行业金牌但没有市场名牌
名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名牌是无形资产,其实质是一种知识产权。名牌效益来自名牌效应。名牌可以引导消费,引导市场。名牌是一种奇妙的财富。它是企业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我县茶叶在全国各种茶叶竞技中,目前也获得17块金牌。相当大的一个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县茶叶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与生产加工特色,更充分说明了我县茶叶在品质上是全国最优秀的。但奇怪的是,这样好的品质却在市场上并不太受人青睐。这就是因为我县茶叶有行业金牌但没有市场名牌。
一直以来,我县茶产业难以比拟的自然条件与产业特色都未能得到较好发挥,没有产生市场名牌,从而无法控制好终端消费市场,在价格、利润上受制于人。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我县企业整合茶产业资源的能力较弱,没有及时有效地挖掘茶叶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使得我县茶叶企业 “小、散、乱”的现象严重。管理体制不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长期分离,机制僵化,竞争无序,导致茶叶生产销售渠道不畅,县内部企业无序竞争,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这是我县拥有雄厚的茶产业资源基础,而产业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多数茶叶企业的名牌意识已经觉醒,许多企业也在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打造品牌,需有‘雀舌报春’、‘绿宝石’与‘寸心草’等品牌在市场上小有名气,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响亮的全国性品牌。企业的形象如何,看名牌!商品的形象如何,还是看名牌!所以,“金牌银牌不如市场中的名牌”!
四 发展有机茶
有机茶作为一种无污染、高品质的生态安全食品,日益成为中国茶叶市场的新宠,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开发有机茶,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常规茶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而且可以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提高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率。我县茶叶资源丰富,很多山区污染较轻或尚未开发,开发有机茶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有机茶,首先应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导和扶持茶厂、广大茶农,增加有机茶叶生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有机茶园管理技术水平,走“标准化生产”之路。其次,提高茶叶管理干部、茶叶大户、广大茶农对有机茶生产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引进和推广有机茶叶生产的最新技术。可以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在农业技术人员、茶叶种植户中广泛推广有机茶叶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第三,加快有机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和茶叶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净化,防止“三废”污染,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第四,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优势,加大有机茶叶品种开发,调整茶叶结构,使产品多元化,满足不同消费市场群体,拓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积极进行有机茶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五 茶叶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在我县,茶业与旅游密切相关,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将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必将对我县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做法是将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以我县特有的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茶叶商品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从而形成我县特有的涵盖观光、体验、习艺、娱乐、商贸、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旅游产品。我县茶叶生态环境十分秀丽,地处中国西部茶海,历史悠久,四面青山环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多数旅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游客在欣赏山清水秀之间品茗畅谈,了解我县人文历史和特有的种茶、加工茶的经验。尤其是春暖花开的采茶季节,满山满园的绿色茶芽,加上采茶姑娘的楚楚动人,茶区风光无疑是迷人的。如果能身临其境,并让游客参与学学采茶,这将是一种放飞心情的旅游休闲活动。
面对我县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开拓茶叶旅游市场,瞄住不同层次的游客,生产出具有我县特色的茶叶产品、茶业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游客的需求,这不仅为游客购买我县茶叶提供了方便,而且是我县茶叶品牌宣传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茶叶生产与气象 来源:湖北气象
茶叶市场亟待打造知名品牌 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
市场策略:茶叶品牌打造并不能从五千万开始 作者:吴明中
推动生态茶园建设 确保茶叶产业科学发展 作者:张咏 陈晓东 苏巧凤 来源:泉州晚报
发展茶叶产业对构建和谐凤冈的重要意义 作者:安宏 文晓晋 谭翊
发展茶业产业和“有机茶”的几点建议 作者:何景铨
促进黔南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作者:黔南州政协经济发展委员会
2008年度凤冈县茶叶发展工作汇报 来源:凤冈县农业局
论茶文化与旅游 作者:宋少祥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创建中国茶产业高级交易市场--中国茶都 作者:谭波 陈刚
(作者系凤冈县农业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