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政策 > 正文

流通监管开启“有信”之门

时间: 2009-07-10 08:58 来源: 中茶协 作者:张 帆

  外销市场对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失信”是近年来颇为敏感的话题,茶叶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商品之一,其质量安全更是备受重视。从早期的农残事件,到添加剂污染、高氟风波,都是事发国内,殃及外贸。专家学者在国际场合一再重申,中国茶是安全的、是质量过关的、是有益健康的。然而都不如一项国际公认的保障制度来得有说服力,这就是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国际食品贸易中,日本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机制让日本食品广受信赖:“像日本的牛肉,能追查到每一头牛的‘祖父’是谁。”日本牛查祖父,中国茶可以溯清源。从茶园到茶杯,实现全程监控。近日茶乡安溪试行的茶叶质量追溯制度的“真刀真枪”,让业界内外对这次茶业“有信”建设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形象工程的惯性思维上。

  早在2007年,普洱茶等名茶产区就已经将质量追溯作为一项树立“有信”形象的宣传。在销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所在的宣武区政府也曾与十个产茶地政府联合签署《产销两地战略合作协议》,启动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然而,这条系在茶篮子上的安全带,怎么看都像是华而不实的茶叶礼盒上那个蝴蝶结。在今年6月北京工商部门进行的抽检中,尽管茶叶合格率高,但被查处的茶企竟是因为重金属铅、“滴滴涕”安全指标不合格,而并非以往的水分过高或标注问题。都市媒体的曝光再次引起国内消费者和国外茶叶组织的重视。早在1978年被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滴滴涕”何以在今天依旧存在于茶叶之中?“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的残留期为20年,让非法农药侥幸存在的十年正是有效监管的缺失。

  一直以来,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并没有看到对茶叶质量安全保障真正的、直接的、切身的需要。“无公害”、“绿色”、“有机”、“QS”,始终都是有人收钱认证,没人出力监管。对于农副产品而言,“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或可实现“前期保障”和“后期问责”。然而,对于茶叶而言,溯本清源之路始终就像是迷魂阵。即便在每片茶叶上植入基因代码,仍旧难保在错综复杂的流通过程中,产生变化。一纸认证标贴,更像是毫无分量可言的摆设。

  此次产区市场与工商部门的联手,在茶叶流通源头上的质量保障,让各界看到茶业监管一次实质性的动作,和茶产业在质量控制上尝试的诚意。对茶农进行身份记录,对交易信息进行台账登记,在茶叶流通的第一道关卡进行质量安全检测……这无疑是抓住了茶叶流通的“关键性控制点”,在茶叶分销前过了一把大筛子。当然,粗筛之后,这项制度的保障效力还有赖于完善的执行手段贯彻到底。

  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固然是茶产业溯本清源的推动力,但茶叶流通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产区批发市场对自身功能的觉悟,才是这次制度得以有力执行的根本原因。

  自1984年国家结束统购统销已经25年,贸易自由后,产销区批发市场层出不穷。在作为集散中心的同时,批发市场更应重拾监控机能,在流通环节中发挥筛子作用,形成产销市场联动的中国茶叶质量“网筛过滤生产线”,净化出中国茶叶的安全优质形象,重筑消费者信心。良性循环下,稳步增长的交易量,必将回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当茶叶批发市场彻底意识到这是在饱和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树立流通品牌、确立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这条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之路延续的希望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