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茶事悠悠,千年茶香永传。在蜿蜒绵亘、青峰翠峦的南山,一片片茶叶越过时间的沧桑,从时光长河里醒来,别具韵味,在花满婺城的美景里尽情绽放。
追古溯今,传承古婺之茶
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南翼,自古盛产茶叶,有着长达1600多年的制茶史。
在这悠悠茶史里,来自金华北山的“婺州举岩”,因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素有“香浮碧乳”之称,唐代即已闻名,明代列为贡品,至清道光年间仍保持芽茶、叶茶两种贡品,扬名天下、熠熠生辉;而连绵起伏的金华南山,也孕育了茶之珍品“箬阳天芽”,茶香四溢、鲜爽甘甜,历代受人推崇。
元朝末年,箬阳人余海从朝廷归隐,躬耕于金华南山麓,与九坑茶结缘。九坑茶为传统的土茶,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茶叶的汁水较多,一杯茶至少可以冲水4—5次,而且能够始终保持兰花一样的香味。醇厚甘甜的九坑茶,正是“箬阳天芽”培育的扎实基础。
据茶史相关记载,早在唐宋时期,中国饮茶风尚达到了巅峰值,唐代煎茶及宋代斗茶所用到的茶原料,都是团饼茶。在明代以前,茶叶其实是以团、饼茶为主流的。像“箬阳天芽”等散茶登上大雅之堂,还是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命令。
这道命令是三禁止,禁止大盏、大壶喝茶,禁止使用茶饼,禁止喝抹茶。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须遵守。于是老百姓只能喝散茶,大的壶也不能用,只能用小壶,这个时候,茶的制作开始转变,对茶进行比抹茶更复杂的杀青,做成散茶。从此,散茶登上历史舞台。
彼时,余海携家眷回归故里,自然是风光无限。然而,偌大的家族何以为生,让族人陷入思考。他回望四周,竹林深深,云雾缭绕,且素知家乡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不觉恍然大悟:这不正是茶树的良好生长环境吗?从此,早出晚归,带领族人开辟了九坑茶的种植领域,为“箬阳天芽”成为名茶提供了保障。
时光荏苒,经过历代余氏族人的传承与坚持,清德宗光绪五年,到余金和一代时,余氏一族已经有了九坑传统茶较完整的种植技术、制茶技艺。那时候,山区与外界的联系全凭一副担。一片片清香四溢的茶叶,经过族人的货郎担,不断地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听箬阳耄耋老人介绍,余金和擅长闻香识茶,只要闻上一闻,就能准确辨别来自哪个山头,足见其功力之深。
解放后,余金和的儿子余凤华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与茶叶种植打交道。当时,乡里共有四个生产队,由于余凤华用心管理,他所在的第一生产队总是在产量与质量上领先。在余志洪的印象里,父亲余凤华似乎只会种茶,而种茶这件事,他坚持了一辈子。
一路北上,致力婺茶探索
背上牛仔包,带着重达40余斤的箬阳茶,带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从江苏南京一路北上,走过若干个陌生的城市,直到陕西西安。那是1985年,余志洪才23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么好的高山茶,一定要卖出去。
80年代的西安,历史变迁中的十三朝古都,不少高楼大厦正拔地而起。恢弘的建筑,庞大的身躯,在周围低矮的民居中十分惹眼。从南方小城走出来的余志洪,刚开始时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完全闷了”。“举目无亲,资金有限,该咋办?”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不过卖茶的念头一刻也没止步。
从向茶叶店推销,到开出了自个的店,整个过程余志洪几乎孤注一掷、拼尽全力。经过近12年的经营,箬阳茶终于在西安站稳了脚,获得了大批拥趸。不过,让箬阳茶一路北上的念头却一直还在。“仅在西安立足,茶叶的覆盖面还是有限。”1997年,余志洪把精心经营的茶叶店转给外甥经营,再次只身北上。
这一站,余志洪选在了辽宁葫芦岛。葫芦岛市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新中国第一块锦纶丝、第一组锌锭等多个“新中国第一”在此出产。工业发达带来经济繁荣,这片土地充满勃勃生机。“经济繁荣的背后,高端茶的需求自然提升。”余志洪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开出了葫芦岛门店。
二十年弹指一挥,昔日背上行囊北上的模样,依然在时光机里清晰可见,而漂泊的心却渴望着落叶归根。“2006年,我把葫芦岛门店交给儿子打理,回家侍奉老父老母。”但是,心中那团“让箬阳茶走出去”的信念之火一直不息,反而因为离家愈近,振兴茶产业的愿望更加迫切。
同在这一年,箬阳乡也发出号召让余志洪回家乡发展茶产业。“箬阳茶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持久,丝毫不亚于知名品牌。同时,乡政府对茶产业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支持产业发展,发展基础好。”基于这样的认知,余志洪卸下舟车劳顿的疲惫就挑起箬阳村村支书的担子,下定扎根家乡创业的决心,发誓要带着茶农走上致富之路。
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九康茶蔬合作社,吸纳了127户社员,覆盖全乡当时14个行政村共2560余亩茶山。2009年,他又成立了锦科茶厂,帮助解决了茶农茶叶销售困难的燃眉之急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2015年,九康茶蔬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如今,箬阳茶行销全国,并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箬阳乡建成了高山茶叶示范基地,成为金华市五个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之一。截至今天,金华锦科茶厂、箬阳高山食品有限公司和贡堂茶厂都已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全国工业食品生产许可(QS)认证,箬阳茶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双城”时代,迎来婺茶之春
在氤氲茶香中,去年,箬阳乡南坑茶文化体验馆已装修完毕,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与高山茶文化相得益彰。同时,南坑村茶叶加工厂已于今年春天投入生产,生产设备机声隆隆,助推茶产业焕发新生。这仅是余志洪计划中的其中一步。
一季春茶后,这些天,余志洪正忙着年份红茶“若阳红”的生产。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一系列机械化生产工序之后,“若阳红”散发着迷人醇香,走进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的销售网点,也从此让箬阳夏秋茶有了用武之地。
一直以来,为保证箬阳茶品质,茶农只收获春茶,夏秋茶成为闲置废料。为提高闲置夏秋茶的开发利用率,拓宽茶叶增收渠道,九康茶蔬合作社多方取经,在浙江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出夏秋茶变废为宝、延伸包括年份红茶、白茶、黑茶在内的年份茶产业链条的发展路子。目前,已成功研究出红茶生产工艺,正在进行规模化红茶生产。
“年份茶生产不受时令限制,保存越久滋味越醇、价值越高,是茶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余志洪介绍,为更好推荐箬阳茶,合作社规划了茶叶总品牌“箬阳草堂”,旗下包含绿茶“闯天涯”、红茶“若阳红”、金枝系列白茶以及特色黑茶。同时,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加大抹茶、茶叶甜点、茶叶粉干等食品领域的技术开发,推动茶叶产品日趋多元化,为茶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当年那个背着牛仔包“闯天涯”的青年,用30余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让箬阳茶走出去”的承诺。如今,除了在市区新农贸市场有2间门店,余志洪还在北京黄寺大街福丽特茶城、马连道开设了茶店,在辽宁葫芦岛设立了包括13个门店在内的总店。“箬阳茶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根,没有理由在我们手上荒废。”
茶亦醉人何必酒。走进箬阳,一股浓郁的茶香迎面扑来,来自各地的茶客们也寻香而至。一位特地从北京回乡买茶的游子说,箬阳茶在浓浓淡淡、百转千回中,凝结了几代人对它的芬芳记忆,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只要喝着它就像回到家一样。
为了这一抹茶之馨香,箬阳乡积极探索茶产业振兴之路,茶叶经济得到稳步发展,特色凸显。全乡涉及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已达到5家。同时,茶叶加工工艺也不断改进,从原来的毛茶生产,到扁形茶制作,再到年份茶加工,多样化的加工工艺进一步丰富了茶叶品种。截至目前,全乡拥有4500多亩的高山茶,95%通过了无公害认证。
同时,箬阳乡还不断实现茶叶业态创新,实现茶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正是其中典范。今年4月,箬阳乡首届茶文化旅游节缤纷上演,当天观光人数接近4000人。该活动以茶产业文化经济推动旅游休闲业为定位,以采茶、制茶、品茶、赏花为主线,融入民俗、摄影、骑行、徒步等元素。活动一开启,就激起了无数市民的参与热情。
一直以来,茶产业是婺城区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婺城制茶历史悠久,东汉已有栽茶之记载,唐时“婺州举岩”茶已负盛名,民国“仿徽绿茶”享有声誉,上世纪八十年代盛产花茶,为全国三大花茶基地之一。历经传承发展,婺城区现有“采云间”“玉阳春”“点绛唇”“婺江丝雨”“若阳红”等多个茶叶品牌。其中“采云间”“玉阳春”已认定浙江省著名商标。
眼下,婺城区正全面推进“都市经济创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双城”战略落地成景,婺茶之春正迎面走来。通过大力推广机械化采茶,提高茶叶质量,增加茶农收入,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图景已经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