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热线:010-66012403(周一至周五 9:00-17:00)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靠茶入市的布朗寨

时间: 2017-10-31 14:54 来源: 中国民族报 作者:信息部
  我国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除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
  布朗族是我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总人口为119639人。布朗族早在千年以前,就开始种植茶树。时至今日,布朗族聚居区仍是普洱茶、勐库茶的主要原料产地之一。
  一排排别墅洋房在布朗山的雾霭中若隐若现,皮卡和越野车穿梭在不算宽敞的村道上。实木装修的客厅里,岩罗儿坐在红木大桌前,摆弄着考究的茶具,给客人沏茶——这是从山外学来的茶艺。几年前,老曼峨人还只用搪瓷缸来泡茶喝,喝凉了再放到火塘上煨一下。
  老曼峨,这个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的一个布朗族寨子,20年前刚刚通电,15年前刚通砂石路。在过去的10年间,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它完成了建寨1300余年未曾有过的蜕变。
  风起云涌的普洱茶市场,给老曼峨带来了财富,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教会布朗族人成长。
  与茶共生,贫苦千年
  茶叶改变老曼峨人的生活,是近几年的事。但老曼峨人种茶的历史,却和寨子的历史一样长。
  寨子里的一块石碑上,记载着这个寨子的历史:1300多年前,布朗族先民迁徙到了这里,带来了茶树和种茶的技术。这也是布朗山最古老的寨子。
  如今,寨子周边参天的古茶树,不少是那时栽种的。
  几百年后,一群躲避兵乱和匪患的哈尼族先人来到这里。善良的老曼峨人分给他们山地、林木,教会了他们种茶。这片哈尼人居住的地方,名为“老班章”。老曼峨人没想到,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个寨子会以一种特别的回报,改变了他们千百年的生活。
  一千多年,老寨与茶共生,但茶却并没给这个寨子带来多少财富。
  布朗山下,便是滇藏茶马古道。成批的茶叶从这里,经大理,走进西藏,走向南亚。然而,因为没有下山的路,老曼峨这座大山深处的寨子,无缘繁华。古道上车水马龙,古道旁刀耕火种。
  后来,国家民委、国家扶贫办实施“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对景洪市基诺山和勐海县布朗山进行整体扶持,老曼峨终于修通了一条通往山下的砂石路。
  今年47岁的岩罗儿,是老曼峨村民小组组长。他岁数不算大,但对过去的日子记得很清楚,毕竟贫困的记忆不算遥远。
  不经修剪的古茶树上长出来的肥大的叶子,不是啥稀罕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一公斤茶叶的价格也就几毛钱,后来卖到几块钱。
  1998年以前,老曼峨人都还住在茅草屋里,竹子劈成竹板做围墙,顶上覆盖茅草。直到寨子里招来了一位外地女婿,才零星出现了一些砖土房。
  种玉米、栽稻谷是一家人生计的主要来源。高海拔的山地不太适合种粮食,“种一坡,收一筐”。若哪一餐能有盐巴拌辣椒,吃饱一顿白米饭,就可以回味好多天。
  猝不及防,财富降临
  老曼峨人是从2006年前后开始有钱的。致富的故事很简单,几乎是天降财富。
  进入新世纪,港台茶商来到了祖国广袤的内地,来到了勐海县。顺着砂石路,开着越野车,到了布朗山深处。
  老班章这个位于布朗山制高点的寨子,最先引起茶商的兴趣。没有施过农药和化肥,原来不怎么管理的古茶树,被这些茶商视为至宝。
  “吸天地之灵气,与草木共生。”在茶商看来,这些古茶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茶叶的价格,坐上了直升机。
  每公斤茶叶的价格,从5元到200元、2000元、5000元、10000元……
  老班章的神话,逐渐在布朗山蔓延。几年之后,波及到了老曼峨。
  2006年春,抢茶大战开始在寨子里上演。每天,几百辆车蜂拥而至,香港人、广东人、北京人还有外国人,开着奔驰、宝马,带着整箱整箱的现金上阵。
  茶叶的价格一天一个价,翻了成百上千倍。一个多月时间,赚钱最多的几户村民拿到了上百万元。
  “好多好多钱,老树叶都变成了人民币。”岩罗儿说。
  钱突然变多了,令村民猝不及防。大把的现金拿到手上,对于尚没有存钱意识的村民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
  勐海县城里的楼房挺洋气,村民就照着样子盖。建成几个月后发现,邻居家的样式更漂亮,那就推倒重盖。
  早上起床,开上悍马,跑一个小时的路程,到勐海县城吃一碗米线。
  小孩子不愿意待在课堂上,老师告诫:“读了书才能成大器。”学生反问:“我在家采茶一天能挣一万块,你能吗?”
  ……
  提起这些外面流传的老曼峨曾经的故事,老村长岩温尖不置可否,只是嘿嘿地笑。
  “那时,跟做梦一样。”岩温尖说,这个梦不太对劲。
  可做什么事才是对劲的,他也没太想明白。
  梦终有清醒的时候。2007年底,神话戛然而止。
  疯狂的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没有延续下去。几乎是一夜之间,茶商都撤走了,茶叶市场价格暴跌九成。本来还存在家里等着卖好价钱的茶叶,突然没人要了。
  也几乎是一夜之间,老曼峨人惊醒了。
  “来得快,去得也快。市场不可靠。”岩罗儿说。一夜之间,老曼峨人知道了“市场”这个词。
  热闹过后,学会成长
  老曼峨人的恐慌,没有持续太久。
  关乎茶山百姓生计的普洱茶交易出现问题,政府不会袖手旁观。
  在政府部门的动员下,眼光长远的企业进入布朗山,收购积存的茶叶,未来统购统销,承诺保底价。
  老曼峨人松了一口气。“政府是我们的靠山。”岩温尖说。
  一场闹剧不足以让老曼峨人成长,但至少让他们冷静了下来。他们开始思考,在风云变幻的市场里,如何尽量去把控自己的命运。
  “我们把控不了市场,但至少可以踏踏实实做好茶。”岩温尖说。村里定了村规民约,要求守护好先民留下来的财富;对种茶和采茶过程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要求不施肥、不修剪、不掺茶,不得使用化肥农药。一旦发现违反上述规定,村里要重罚。
  村民们开始注重“老曼峨”3个字的品牌价值:在入村道路上设置关卡,防止有人掺进外来的茶叶。只要发现有人拉着外面的茶进来,当场烧掉。
  他们意识到了精细加工的重要性。政府在寨子里举办茶叶初加工培训班,村民们很积极,挑出黄片,杀青、揉捻、晾晒……初加工环节决定着茶叶的品质,精细加工的效果很明显。岩罗儿家一些品相不佳的雨水茶,因为经过精细加工,价格从每公斤100元提高到600元。
  就像一个谦逊的学生,老曼峨人慢慢学习如何做一个“市场人”。
  市场给老曼峨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但普洱茶终归是好东西。经过短暂的洗牌后,普洱茶市场又慢慢回温。去年,岩罗儿家的茶叶均价卖到了每公斤3000元,收入70多万元。
  但老曼峨人不再坐着数钞票。过去靠天吃饭的布朗族人,学会了主动去改变。
  不能浪费得天独厚的海拔、土壤和云雾资源,村民们听政府的话,开荒种植台地茶。台地茶的品相虽然赶不上当地的古树茶,但也是同类茶中的上品。
  “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种茶之外,老曼峨人还开始种坚果。
  不少人家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妈妈陪读。如果有文化,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卖茶叶。
  当地人算过一笔账:8克茶叶,基本可以泡上一壶茶,够几个朋友小聚一晌。按照每公斤5000元的价格,喝一壶茶也就是40元的茶叶消费。
  “工薪阶层也能承受得起的价格,应该没被炒作。”岩温尖心里打着算盘,感受到好日子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一个梦。
(责任编辑:信息部)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