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00余个县生产茶叶,涉茶人员八千万。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服务三农”为本,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重点产茶县调查工作”,推选表彰了一大批为中国茶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重点产茶县政府,调查报告成果已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决策依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各重点产茶县的相互合作、创新发展,促进茶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在浙江松阳县发起组建全国重点产茶县工委会,提出如下倡议:
一、坚持生态、有机、高效的茶产业发展理念,合理推进“一、二、三产”规划布局,促进茶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通过组织召开研讨论证等会议形式,对工委会成员辖区内茶叶种植进行科学规划,大力倡导合理控制发展面积,提高单产效率,推进产品创新与产品结构调整,强化茶叶深加工开发力度,不断完善茶园基地的管理水平,改善土壤环境,确保生态环境和原料质量。
二、发挥整体优势,推进联合协作,实现互利共赢,扩大工委会成员茶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通过工委会整体推介或工委会成员自由组合的方式,加大对外统一宣传力度;通过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建立网上交易茶产品质量监管体制与价格的监管机制,提高诚信度;通过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品牌申报,推动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培育,维护中国茶业与本工委会的正面统一形象;坚决管控、遏制营销宣传中的不良做法。
三、开展资源统筹,强化政策和信息共享。通过构建工委会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加强产区情况、销区市场信息、政策研究成果、科技资讯等情况的传递与交流,为工委会成员提供定制化咨询服务;通过联合开展全国性行业调研工作,分享调查成果与先进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通过举办全国性茶叶工作会议,开展行业热点与共性问题研讨,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反映行业诉求。
四、强化质量安全责任与意识,推进科技创新兴茶战略实施。通过协会牵头与工委会成员共同实现行业标准宣贯落地,调动提高成员辖区内企业的主动意识;通过建设质量安全监测系统,推动茶叶可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内部良性监控与定点通报制度,共同抵制、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及国家禁用限用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工委会成员自觉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实现新品种繁育、清洁化加工的重点突破;通过资讯传递、实地考察、会议研讨等形式,以科技助推产业升级。
五、开展文化体系建设,深挖文化内涵,拓宽普及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在工作委员会内部,通过积极鼓励、扶持开展地方性或市场推广等特色茶事活动,支持、帮助进行“非遗”保护申请、茶特色旅游开发等工作,推动茶文化传承与茶产品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主动维护中国的“国际茶叶大国”形象。
六、强化工委会自律,引导工委会成员及所辖企业自觉履行茶叶行业主体与社会责任。通过在工委会内部组织开展茶叶质量安全自检、互检、抽检工作,维护茶农利益,规范经营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工委会成员应自觉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积极配合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食药监、工商、质检等部门,保护消费者利益,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