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深圳茶博会圆满落幕,激起鹏城茶市热潮
冬日鹏城,茶香四溢。第三届深圳茶博会12月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成为深圳茶博会举办三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
深圳进入茶市消费高峰期,茶博会展商收入颇丰
第三届深圳茶博会于12月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落下帷幕,通过展会组织方的大力宣传,茶博会受到广大消费者及专业买家的热捧。通过展会BPA认证现场观众统计数据显示,4天入馆人数达48万人次,其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俄罗斯等海外买家达2万余人。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多数观众均抱着明确的订货目的,现场销售出现抢购局面,统计成交总额突破8000万元。云南双江勐库、俊仲号、中茶集团、怡清源、汉家刘氏等企业现场交易额均达100-200万元,其中首次参展的怡清源成交额突破200万元,俊仲号高达27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本届茶博会特设的茶具与茶文化精品馆也毫不逊色,展馆里人流如织,国家级大师鲍志强、顾少培、曹婉芬、毛国强、季益顺等紫砂泰斗首次齐聚深圳,作品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经营紫砂的陈旭明带来的紫砂壶在现场销售一空。根雕区的颜龙阁原生态创意坊、老根世家家居现场销售额高达80万。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开设了十余个观众登记处,但依旧无法应付强大的参观阵容,尤其是在周末,登记处前始终排着“长龙”。会展中心停车场出现爆满现象,为缓解停车问题,车辆管理中心在周末特别开设1号、9号展馆供车主停车,在出口处记者看到95%的客商均是满载而归。
首次来深圳参展的云南勐海南春茶厂的总经理彭峰告诉记者:“没想到深圳喜欢做茶生意和喝茶的朋友这么多。”他说,在展会上已收到几个投资意向。大益集团负责人郭先生满意的说:这是深圳茶博会三年来最成功的一次,其平均日销售额均高于以往两届。在茶博会的最后一天,很多企业不断的补货仍无法满足现场强大的消费需求,武夷岩茶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喜欢一种茶的口味就整箱的买走,使得很多产品均出现断货现象。
茶界领袖交锋论坛引起行业人士高度关注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程参与主办的2010第二届中国名茶产区市长论坛暨中国茶界领袖交锋论坛于12月16日下午在茶博会现场取得圆满召开,现场高朋满座,不少从外地专程前来参会的茶区政府官员及茶业企业家在听完论坛后均表示,本届论坛的主题设置的很好,在专家的介绍中获得了很有效的信息,并对以后的企业发展具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主持下,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室主任、中国投资协会秘书长张永贵分析了农业(茶业)产业化发展,他说农业(茶业)逐渐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多功能化、循环经济、产业创新化发展。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业投资应该特别重视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茶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要全面开拓思路,从资源整合、资本运营及产业链开发进行发展
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高级项目经理Daniel Taras在会中结合国际国内茶叶消费情况,总结出可持续茶业是一个具有上升性和盈利性的产业,在一次欧盟的调查中显示75%的人同意或者倾向于购买更环保的产品,即使这样的产品价格稍微比较昂贵一点。Daniel Taras号召中国茶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可持续中受益,挑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地方社区、专业咨询服务供应商等正确的伙伴关系,一同应对挑战。
Solidaridad东非项目主任 Karugu Macharia与Solidaridad肯尼亚茶叶项目经理Joseph Kamanu深入分析了国际茶业发展趋势及肯尼亚茶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肯尼亚在生产环节中保持茶叶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农业实践是可持续的,其生产商正在实施系列认证项目,尤其是UTZ CERTIFIED Tea Code,对于肯尼亚茶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过程也存在种种困难与挑战。
荷兰禾众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马瑛在论坛中介绍:“优质优价”是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何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如何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等问题是茶叶“优质优价”的关键点。在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应该控制茶园面积过度扩张,提高茶园的单产;加强茶叶的综合利用,提高茶产业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对茶叶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正确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饮茶,提升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认知度及认证所产生的附加值的接受度;提高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建立建全茶叶行业标准化体系,包括茶叶标准的制定体系,茶叶标准的推广体系和茶叶标准的效果评价体系。

据了解,本次论坛为业界最高规格的论坛之一,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专家,紧紧抓住茶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全面解析了茶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让现场聆听的企业受益匪浅,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