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热线:010-66012403(周一至周五 9:00-17:00)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人物 > 正文

退伍军人回乡种下“致富茶”

时间: 2018-06-29 09:42 来源: 中青在线 作者:信息宣传部
  一场春雨过后,走进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龙塘乡柏溪村半边山的茶园,一垄垄嫩绿的茶树冒出了新芽。“今年管理到位,茶叶长得壮实。预计清明期间能采到春茶10000公斤。”茶园主人黄中蹲在茶垄边查看茶叶生长情况,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黄中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他通过艰苦奋斗,闯出了一番事业。成功后,他又返乡带领家乡人民一起发家致富。
  1972年,黄中出生在安化县龙塘乡柏溪村十三组。1991年,他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到武警广东省某边防部队,成为一名军人。1994年退伍后,黄中自谋出路。他在深圳当过保安,开过餐馆,在上海做过皮鞋生意,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经济上有了一定积累。这时,他回老家探亲,看着家乡经济发展缓慢、贫穷闭塞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直琢磨着为家乡做点事。
  龙塘乡境内多山,群山连绵,属于雪峰山脉,森林覆盖率高。其独特的冰碛岩地质十分适合种茶,茶叶品质很高,可惜一直没有形成规模。2011年,在帮助家乡捐款修路时,黄中燃起了种茶的念头:“得把家乡茶园发展起来,让茶叶成为村里的主打产业。”
  2012年,他毅然回到家乡,一次性付清5年费用,流转820余亩山地开荒;2013年,荒山种上储叶齐和碧香早两个茶叶品种;2013年,成立半边山有机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成立安化谌福茶业销售有限公司,注册“谌福”商标;2017年,打造五家样板店……一路走来,黄中像踢正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他的“茶业梦”。
  为了种好茶,黄中到处拜访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爱问好学的他,逮着机会就从专家手里“掏”技术。他坚持用最“原始”的方法种植茶叶,茶园不打农药只用土肥,采取人工除草,保证了茶叶生长的原生态。
  好叶还需好火炒。黄中引进先进的炒茶技术和工艺,还专门从外地聘请了炒茶师傅。用传统工艺炒制出来的茶叶叶片厚,耐冲泡,品饮具有甘鲜、生津、顺滑等特点。
  今年是黄中种茶、炒茶、卖茶的第五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如今他的茶园已经发展到600亩的规模,2017年产干毛茶10000余公斤,年收入400万元。
  合作社的发展更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供销一体化为社员服务,采取统一供应种苗肥料、统一技术指导、保底价格回收方式带动社员利用荒坡地发展种植茶叶。目前,合作社发展社员106户,基地5000多亩,社员年均收入10000余元。他流转土地800亩,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1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206户贫困户750名贫困人口脱贫就业增收,实现户均每年增收2000多元。
  年过6旬的黄怡付是柏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在半边山山顶上,以前只能靠种点红薯和玉米勉强糊口,自从被黄中聘请到茶园干农活,他每天都有几十元钱的收入。他说:“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里打工,除草施肥,一年能有1万余元的收入。”
  半边山不仅有好茶,还有好山好水好风光。下一步,黄中计划按照“茶旅一体化”“茶叶为主、水果为辅、多元同步发展”的思路,发展生态休闲采摘游。目前,基地种植猕猴桃200亩和黄桃50亩,预计明年可挂果,可实现产值125万元,带动当地400人就业。“未来我们把旅游搞好,不仅要带领全村人共同吃好‘茶业饭’,还要让游客吃上‘农家饭’,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黄中说。
(责任编辑:信息宣传部)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