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江苏 > 正文

苏茶品牌调查录之五:绿杨春走向市场寻生机

时间: 2013-06-04 09:26 来源: 江苏经济报 作者:王峻峰 张韩虹

  6月3日讯:“今年‘绿杨春’估计减产三四成,价格虽没有明显下降,但高端茶订单明显减少。”5月29日,扬州传统名茶“绿杨春”春茶即将“收官”,该市茶叶协会副会长、大自然茶业总经理潘斌在电话中透出些许疲惫和无奈。据他介绍,今年扬州中高档“绿杨春”减产高达50%。作为苏北地域名茶之一,“绿杨春”今年的市场状况何以如此低迷?作为相对弱势的地方品牌,多年固守传统的“绿扬春”将如何生存发展?

  “萎凋”悄然而至

  “绿杨春”始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仪征捺山、邗江山河等6家茶场联合研制。相比苏南的碧螺春、雨花等名茶,其口味香气独特,价格适中,逐渐为当地人所接受。据扬州市农委林业站孙站长介绍,目前扬州已建成了大规模的“绿杨春”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了省级标准,并多次荣获全国“中茶杯”和省“陆羽杯”名特茶评比的特等奖、一等奖,“绿杨春”成为扬州甚至苏中地区美誉度很高的品牌农产品。然而,由于霜冻频繁,限公消费政策出台,今春“气候”异乎寻常的不佳,这一多年来茁壮成长的地域名茶显露出“萎凋”迹象。

  扬州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已开业17年,是当地的老牌茶企,产销兼营,在仪征、邗江都有自己的“绿杨春”茶园,今年产量2万斤,比去年下降了近40%。另一老牌茶企扬州中亚,今年产量也下降了近20%。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今年扬州全市“绿杨春”总体减产35%-40%,均价为300-400元/斤,中高档约500-600元/斤,与去年持平。两家企业的老总潘斌和征宇祥直感叹,大面积减产,价格疲软,这在往年很罕见。

  毗邻仪征月塘镇333省道,近50家大小不一的茶场鳞次栉比,几乎每家的招牌上都标着“绿杨春”。往年5月中上旬才结束采摘,但今年4月下旬,这里的绝大部分茶场已经“打烊”。

  业内人士指出,“绿杨春”转折点其实早在上世纪末改制之时。1996年开始,捺山等一批集体茶场纷纷改制,将茶园分给茶农,加工“绿杨春”的小茶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以苏州碧螺春为代表的省内名茶,以普洱、铁观音为代表的省外名茶大量涌入市场,扬州茶叶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观念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档次不断提高,从只认产地转向认企业品牌,需求多元化。“绿杨春”规模小、品牌弱、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的劣势凸显,新市场开拓乏力,固有市场也趋于萎缩。今春的“萎凋”不过是一种爆发式的体现。

  新生机:真正走向市场

  在茶叶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潘斌眼中,“绿扬春”的问题在市场,未来也在市场。几年前,为了拓展“绿杨春”的市场,潘斌针对市场消费新需求,改进品质,打造企业品牌“苏和”。公司旗下拥有邗江山河、仪征月塘茶园两个生产基地,3000亩无公害茶园,8000平方米的清洁化生产厂房。该公司在扬州最著名的旅游街区四望亭路开了一家旗舰店“苏和茗茶”,面积百余平方米,装潢雅致,颇有扬州韵味,档次不亚于一些铁观音、普洱茶的名茶专卖店。潘斌希望可以借助毗邻瘦西湖的地理优势,吸引外地客流,带动“绿杨春”走向外地市场。

  对于走向市场,仪征绿杨春茶叶公司经理林长宏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打算先从调整品种、提升品质和产量着手,改造老茶园,重建新茶园。

  专家指出, “绿杨春”要想在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要真正走向市场。而走出去的第一步,便是提升品质,做大品牌。

  “虽然我们都在努力,但做一个地方品牌,只依靠几家企业的力量是不可能会成功的。潘斌指出,作为地域品牌,“绿杨春”缺乏资源整合与统一规划是一大痼疾。扬州和仪征都有自己的重点企业和商标,却各自为战。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扬州市茶叶协会今年3月终于正式成立。他希望可以通过协会这个平台,政企联手推动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强市场营销,提升“绿杨春”的知名度。  (原题《绿杨春:走向市场寻生机--苏茶品牌调查录之五》)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