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热线:010-66012403(周一至周五 9:00-17:00)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湖北 > 正文

石门:大山深处制茶忙 以电代柴茶更香

时间: 2018-04-09 10:11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信息部
  春雨润万物,湖南常德石门的高山茶林正在吐露嫩嫩的绿芽。茶农们也忙开了,挎上茶篓开始采摘品质最好的头道茶。“茶是要喝进肚子的,用电加工可以更好地保证生产环节卫生无污染。这样制出来的茶更香、品质更高,今年的清明茶商家已经提前预订了500多公斤呢。”茶农周训奎一边调试设备开秤收新茶,一边对记者说。
  石门县拥有1700年制茶历史,茶农们长期使用木柴、煤为燃料的加工设备制茶。这种加工方式不仅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温度、火候都难以控制。周训奎说,木柴、煤炭灰尘多、气味重,加工一天茶叶后满身灰尘,而且请人砍柴、买煤炭都开支大。“去年春茶前,电力部门帮我们村实行线路网改,更换了大变压器,供电质量变好了,我也实现了用电加工茶叶。”周训奎告诉记者。
  以电代柴的制茶新思路也让茶农盛孝伍眼前一亮。他告诉记者,制茶用电执行的是农业生产电价,每千瓦时只要0.5487元,比居民生活用电还便宜。关键是以电代柴,茶叶在炒制过程中温度容易控制,茶胚受热均匀,产出的干茶品质好多了。
  石门县壶瓶山镇平洞村村民唐会盛经营着盛峰茶厂。“现在湿柴100公斤要50元,干柴100公斤要80元,煤要从别处运输,都不划算。”说起成本,唐会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茶厂每年可以产绿茶1000担,清明茶1000公斤。之前每年光买柴买煤就要花去6万多元。从2017年开始改用电,一年电费才不到2万元。
  茶农以电代柴,茶叶的品质也更加优良。“喝茶的人更讲究原生态、环保。我们改变了炒茶的方式,茶叶更加好卖了。”壶瓶山脚下鹰子尖村茶农刘思军说,虽然居住在深山,但茶叶凭着良好的品质已卖到了北京、上海,甚至卖到国外市场。
  据介绍,2017年国家电网石门县供电公司累计投资1.8亿元改造全县农村电网,完成146个自然村的网改施工,助力石门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县共有142家茶农实行了设备升级改造,实施以电代柴。如今,石门县年产茶量超过2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全县67万多人口中从事茶产业的受益人口有近10万人,成为“2017年度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
(责任编辑:信息部)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