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湖北 > 正文

四项措施实现茶园生产机械化,助推茶产业提档升级

时间: 2014-07-15 10:52 来源: 宜都市农业局 作者:曹绪勇 陈砚平

湖北宜都

四项措施实现茶园生产机械化助推茶产业提档升级

宜都市农业局 曹绪勇 陈砚平

  湖北省宜都市地处武陵山余脉,属鄂西南名优绿茶和宜红茶产区,是全国百强重点产茶县(市)。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108199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4945亩,采摘面积91782亩,干毛茶产量13006吨,产值33816万元,茶业是宜都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密集型的茶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茶园生产方式因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滑,成为制约该市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2011年以来,该市农业(机)技术推广部门在茶叶主产区开展了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着力建设国家级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总面积5万亩、核心区1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茶园生产的机械化和标准化,带动了全市茶园生产机械化的实现,促进了茶产业提档升级。

  一、采用四项措施,实现茶园生产机械化

  (一)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奠定茶园生产机械化基础。要实现茶叶采摘和茶园修剪、耕整、植保这四个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就必须推行适宜的农艺管理措施,使茶园生产适宜机械化操作。

  1、规范种植规格。该市新发展茶园统一采用宽窄行双条式定植方式,亩栽5000-6000株;少量茶园采用单条式定植方式,亩栽4000-5000株。淘汰了其它不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种植规格。

  2、选用无性系良种。该市大力推广选用了乌牛早、舒茶早等品质优良、萌发整齐、轮次明显、抗逆能力强的特早和早芽、中叶类的无性系茶树良种为新发展茶园的主栽品种,并明确要求今后一律不用茶籽发展新茶园。

  3、完善修剪方式。新建茶园完成三次定型修剪,树高达到40-45厘米后进入采摘期;投采茶园蓬高保持在50-90厘米,蓬面幅度100-150厘米,绿叶层10-20厘米,通过修边保持20-30厘米的茶蓬间距;成龄茶园每年夏秋季留一轮茶不采,解决机采茶树绿叶层易变薄的问题;增加春茶高档鲜叶手采和留叶后各一次轻修剪。

  4、变革施肥制度。一是改革施肥品种,基肥以茶树专用有机生物肥为主,合理增施磷、钾肥料;二是增加施肥量,机采茶园比手采茶园肥料用量增加20%—30%;三是改革施肥时间和方法,基肥早施,秋季封园后及时开沟深施,并保证茶园行间每年深耕一次;追肥在开春后、春茶后和每轮夏秋茶采后利用大雨后、中小雨前适时适量撒施氮肥。

  5、合理选配机型。该市示范引导茶农购买体积小、重量轻、功率足的微耕机,解决了茶园机械难耕整的问题。示范引导茶农购买平型修剪机,将原来的弧型茶蓬面改为平型蓬面,增加了蓬面光照时间,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

  (二)利用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培训农机操作技术。近年来,市农业、农机部门积极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等平台,采用农机展示会、现场操作会等形势,每年培训农机操作手超过1500人,使所有拥有茶园生产机械的农户都有会操作的机手。

  (三)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引导茶农认购生产机械。2011年以来,该市每年落实国家购机补贴资金都在700万元以上。三年共购茶园修剪机3352台套,采茶机3563台套,微型耕整机2627台套,植保机械4983台套,产茶区户平农机保有量居全省之首。

  (四)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增强茶农对“茶叶生产的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认识。除农业(机)部门利用会议、发放资料、网上宣传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好处外,市直其它部门也加入到宣传行列中。如市总工会连续4年举办全市机械化采茶劳动竞赛活动,先通过村、乡预选赛,最后每届都有40名以上的选手参加市级决赛;市科协等部门组织的送科技下乡也将茶叶生产机械化作为重要内容推介。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营造了宣传份围,使茶园生产机械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实现茶园生产机械化,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

  (一)茶园园相大改观。通过机械化修剪的茶园,成为茶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茶所茶叶研究员陈宗懋察看了该市全福河村实施机械化生产的茶园后说:“这是目前全国少见的高标准茶园”。

  (二)茶叶产量大增长。机械采摘有利于新芽快发,同时机采鲜叶下树率高,增加了鲜叶产量。据调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大部分农户的鲜叶单产都超过1500公斤/亩;按投采茶园计算2013年该市干毛茶单产达到142公斤/亩,是全国平均单产65公斤的2.2倍。

  (三)加工企业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初制加工厂253家,精加工企业13家,深加工企业1家,年精深加工能力达2万吨以上;茶叶精制高新尖机械——色选机共有28台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四)经济效益大提高。经过调查和测算:全市机械化生产与传统生产亩平节本增效1550元;2013年茶农亩平鲜叶收入超过2500元,机械化生产示范区茶园达到3800元,无性系良种茶园都在5000元以上,少数达8000元;全市共有5万以上农民从事茶产业,茶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

  (五)种植面积大增加。由于茶园生产机械化使种茶与种农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在不断提高,农民发展新茶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近年来每年农民自发的用无性系良种茶苗植换茶籽直播老茶园1000亩以上,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亩以上。

  (六)产品安全品质大提升。茶产品中农残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茶园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时,往往与茶叶采摘期同步和重叠,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没达到。而机采使茶芽萌发形成了明显的轮次,每轮次采摘需间隔20天以上,而用药时间一般又在每轮茶机采后,这样能有效保证农药使用后的“安全间隔期”,使茶叶的安全品质得到保障。

  (七)茶区青壮劳力大转移。茶叶主产区普遍成立有机剪、机防和机耕服务队,到去年底全市农机手达到7100人。而机采一般老年人和妇女也会操作,这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014年6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