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热线:010-66094172(周一至周五 9:00-17:00)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中茶协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

时间: 2021-02-19 10:10 来源: 中国食品报 作者:杨晓晶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春季是我国茶叶生产最重要的季节,而2020年春茶的生产旺季与全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几乎重叠,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人流物流不畅、上半年线下茶事活动大幅缩减、防疫成本上升压缩茶企利润空间、茶叶市场及专卖店大范围停业和闭市,整个行业一度面临库存积压和资金断裂的双重困境。此外,疫情对出口、茶旅、茶馆、茶饮等多个板块造成冲击。即便如此,茶产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茶叶农业产值已突破2500亿元,内销额近3000亿元,出口额仍保持在20亿元以上。近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以下简称“中茶协”)组织编制的《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发布,分析了我国茶产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未来5年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规划建议》提出,力争通过5年发展,实现茶叶类注册商标总数突破100万件;促进品牌经济在茶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十三五”时期提升30%以上,同时在国际茶叶市场领域拥有更多品牌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推动“国茶品牌”走向世界。

  三举措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那么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茶产业该如何发展?对此,中茶协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表示,高质量发展仍是关键。

  一是推动茶产业科技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涉茶领域共申请专利30909项,较“十二五”增长11.64%;新制定发布国标41项、行标36项、地标141项、团标300余项,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创新保障。

  《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茶行业应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大力推动和发展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动力;提高茶叶生产各环节科技水平,实现茶叶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拓宽产业发展渠道,促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以创新科技驱动的传统行业新发展。

  二是发力乡村振兴。据了解,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很多贫困县域都把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出现了福建安溪、湖南安化、贵州湄潭、云南勐海等一大批成功的样板。337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茶产业的助力下实现脱贫。

  “十四五”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对此,《规划建议》提出,由于欠发达地区大多具有农业资源、人文自然景观、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应持续推进资源优势向这些优势产业有效转化。同时,继续弥补现代茶产业与小农户之间衔接机制的欠缺。加强茶产业中下游建设,围绕产业要素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加工业在全产业链中的贡献占比,同时加大需求侧开发,不断拓展终端市场,从而使全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三是推动品牌提升。近年来,随着全行业品牌化意识的不断提升,茶叶品牌整体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据中茶协介绍,截至“十三五”末,我国茶叶类登记注册商标总数超过68万件(约占全国商标有效注册总数的3%),中华老字号(茶叶类)37个,全国共有131个茶叶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数超过230件,28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但是品牌发展仍然滞后于茶产业经济发展。因此《规划建设》指出,在现有特色优势区域公共品牌基础上,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知名茶叶产品和企业品牌。力争通过5年发展,实现茶叶类注册商标总数突破100万件,力争促进品牌经济在茶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十三五”时期提升30%以上,同时在国际茶叶市场领域拥有更多品牌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推动“国茶品牌”走向世界。

  六方面促进茶产业融合升级

  中茶协表示,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作为长期以来以国内消费为主的茶行业,在拉动内需消费上,茶企应更好地把握国内消费升级的机遇。

  近年来,产能过剩是茶产业反复提及的问题。但是反观整体市场,所谓的过剩产能,更多问题是出在不平衡、不适应上,也就是说产能的发展没有适应需求的提质。中茶协分析认为,茶叶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走向是引导整个产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所以,国内市场仍让是茶叶消费的“重头戏”,也是纾解茶叶产能的主战场。

  “十四五”时期,茶产业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优化供给,适应和引导需求升级。围绕健康消费的诉求,在产品研发中可以尝试做加法,开发花草茶、花果茶等新型产品,丰富产品的风味和所承载的服务机能,拓展增值空间。同时,要深化茶叶有效成分在健康方面的功能评价研究,并将健康研究成果转换成产品力,推进深度开发、创新技术,提取功能性成分,开发系列化产品与制品,实现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

  茶企是优化供给的中坚力量,《规划建议》指出:

  第一是平稳运行提质增效。茶叶产能得到有效控制,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坚持推进茶叶生产过程工业化、智能化发展,培育智能制造模式,生产的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在有效控制茶园面积和产能,使之保持平稳的同时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单位产能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的提升,同时还包括绿色发展,农药减量、使用量负增长。

  第二是发展市场,推动消费实现突破。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有效改善,市场培育成果逐步显现,增长潜力充分发挥,茶叶产品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类协调度明显提升。同时通过有效产能和更高水平的营销逐步扩大市场,引导产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外,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质量升级,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茶产业国际话语权。

  第三是提升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水平,加速转型、构建现代化茶叶企业,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企业。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茶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激发中小茶企创新活力,“专、精、特、新、优”发展,培育茶业发展“新雁阵”。

  第四是提升产业实力比重。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创建一批国家级质量品牌示范区,显著提升茶叶品牌数量、质量、价值,不断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在全行业形成“关注品牌、争创品牌、维护品牌、崇尚品牌”的良好氛围;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引领中国茶产品打造国家品牌;推进茶叶品牌国际化,增加茶叶出口的品牌化比例。

  第五是增强协作能力。注重科技释能和标准引领,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协作体系,释放自主创新动能,培育符合现代化茶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建立各类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成果的进一步熟化,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完善体系、丰富功能,不断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建立适应我国各地区茶产业发展茶叶标准服务体系和推广体系。产业融合功能拓展,深入挖掘茶叶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

  第六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创新茶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和对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丰富茶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大力弘扬和传承茶文化,普及科学饮茶。在国际市场中丰富宣传形式,以文化为载体,通过宣传、体验、培训、指导,普及推广中国茶的品饮方法和生活方式,增强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茶协表示,“十四五”期间,协会将围绕“国茶振兴五年计划”,开展“中国茶业品牌计划”,助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