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热线:010-66094172(周一至周五 9:00-17:00)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华中科大科技赋能蚂蚁堆村 茶产业托起脱贫致富梦

时间: 2020-12-14 10:47 来源: 长江商报 作者:江楚雅

   编者按

  告别生态资源丰富的祥云县,跨过雄伟的澜沧江大桥,11月18日,长江商报公益突击队向南挺进,来到“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公益行”的第二站——云南省临沧市。

  在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村,村民们在山里建茶厂,收入翻几番,搬出大山住洋楼……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果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蚂蚁堆村紧抓华中科技大学结对帮扶机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着力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开辟了村集体经济的活水。同时,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积极开展易地搬迁扶贫工作,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好,彻底摆脱贫困,真正过上幸福快乐的小康生活。

  “我们做的事是一个一辈子都要做的事,只能向前不能后退。”11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纯普”团队成员朱圆敏,站在建在大山山腰上的蚂蚁堆茶厂纯造普洱熟茶生产车间前,眺望山脚下房屋成片的美丽小村庄,眼神坚定,饱含深情。

  朱圆敏口中说的这个终身事业,就是在这座滇西大山中研究纯造普洱茶。普洱茶源于云南,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则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拥有50%以上的普洱茶原料,享有“天下普洱第一仓”美誉。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的临沧,是公认的普洱茶最优生长区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四年前还是一个私人小作坊的蚂蚁堆茶厂从半山腰乘势而起。

  小山村里建起了大茶厂,不仅带动当地村民增产增收,助推脱贫攻坚事业发展,更是将临沧和武汉两座相隔2000多公里的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7年前,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根据中央组织安排,与临沧市临翔区结成挂钩帮扶对子,帮助当地脱贫致富。2017年,由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6家核心企业捐资360万元,帮助当地筹建了这座蚂蚁堆茶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茶厂的建设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余龙江教授团队发挥学校生物技术学科优势,在当地成功研制出了“纯造普洱”系列相关技术,实现了“纯造普洱”熟茶的规模化生产,做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茶叶生产全过程可追溯,让茶厂生产的“纯造普洱”熟茶质量稳定可控,进一步给临沧百姓开辟出一条产业致富的新途径。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如今的蚂蚁堆茶厂可实现年产260吨茶,预计产值3000万元以上,为全村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蚂蚁堆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240户贫困户平均实现增收1600元。

  蚂蚁堆茶厂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发展典型与样本,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坚持学业初心,一心“扎”根在大山里做科研的朱圆敏,能吃苦有干劲、磨练后逐渐成长的年轻一代,把脱贫攻坚工作当做毕生事业的扶贫干部……成功的背后,是一份份鲜活的付出,是他们点点滴滴的努力让小山村里的茶厂大放异彩,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让临沧的普洱茶产业有了新的活力,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博士后坚守大山研制“纯普”项目

  临沧,古称缅宁,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重峦叠嶂、群峰纵横、苍松翠柏,立冬后来到临沧,目之所及仍是绿色,视线被不同层次的绿色铺满,步伐都变得轻盈了许多。

  11月19日,长江商报公益突击队在这里开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公益行”第二站。从临沧市区出发,行驶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半个小时的车程便抵达位于临翔区蚂蚁乡的蚂蚁堆村。

  在蚂蚁堆茶厂的纯造普洱熟茶生产车间里,朱圆敏正有条不紊地筹备着微生物制备、产物提取、产品制备设备进驻研究院的相关事宜。

  临近中午时分,一上午繁忙的工作终于结束。蓝色长款风衣、牛仔裤、帆布鞋,脱下工作服,换上一身休闲装后,朱圆敏与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交谈起来轻松自在了不少。

  朱圆敏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在是该校生科院讲师,也是“纯造普洱”项目带头老师之一。2016年底,学校刚开启蚂蚁堆村科技扶贫项目时她就加入了。那时候,朱圆敏刚博士毕业,以博士后的身份加入团队,这一来就是4年。“一年之中,最长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呆在这里。”

  离开繁华的城市和家乡,长期呆在闭塞的山村里做科研,朱圆敏感触良多。

  “刚开始大家在心理上,情绪上还是会有一些波动,跟着我待在这边的学生前后换来换去有七八个了,都是20岁左右的孩子,有些是来自城里,有些是来自农村,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在这么苦的地方待过。刚开始来这边的时候,经常会停水,有时候还会停电,吃的东西很多时候没得选,下山一次也不容易,虽然路不远,但是山路不好走,徒步下山来回接近三个小时。”

  朱圆敏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带的两个学生这两年心理路程的变化。她说,有两个学生去年这个时候已经想要放弃了,因为山上生活实在很单调,每天的工作就是做科研,查资料,基本上都是在工作的状态。在科研上遇到了问题,由于配套不足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容易影响做科研的积极性。特别是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学生想要出去找工作,如果继续待在这里,就会错失一些工作的机会,因此他们出现想“赶快离开”的想法很正常。

  “我会经常跟他们去沟通交流,带他们去走访农户,去茶山,通过跟农户之间的交流,知道农户对我们的一些评价,他们慢慢的就从心底里觉得做这个事情还是很有意义的。”

  让朱圆敏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这两个学生都表示,他们发自内心的想要读博士,还准备长期在这边好好干。读博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对这些学生而言,心理上、思想上都是很大的转变,这就意味着他们真的把这项科研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了。“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成果的那一刻就觉得值了,我们做的事情能对当地甚至整个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大家还是慢慢地找到了目标和方向,从心理上接受,做这个事业就会更有激情。”

  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一路历程,朱圆敏更是五味杂陈。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出现过波动。我在科研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也会想,自己不做这个了,以我的学历和之前做产业积累的经验,随便去一个公司,拿个几十万的工资很容易。”朱圆敏说,因为自己儿子还小,今年才7岁,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对儿子,我有愧疚。”一说到孩子,一直笑眼盈盈的朱圆敏突然开始哽咽,不禁潸然泪下。

  事业跟家庭难以兼顾,但朱圆敏对自己的选择毫不后悔。朱圆敏说,每天她和丈夫都会跟儿子说,妈妈现在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妈妈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妈妈要把自己的能力用到可以用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

  今年是朱圆敏在蚂蚁堆茶厂的第四年,她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今后她也还会继续在这里研究“纯造普洱”项目,直到这项成果完成,能让更多的村民因为茶产业过上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我能坚持下去的原因,主要是我的老师,余龙江教授。他是一个站得很高的人,他的心态也特别好,他经常跟我们说,我们做的是终身事业,不是说遇到点困难克服掉就可以了,要一直在困难挫折中成长,让自己不断地上升。”朱圆敏说,身处云南大山不比学校,她要学会独立解决很多事情,包括跟人打交道等。除了科技研发之外,从处理事情上来说,她觉得自己也成长了不少。

  “我们做的事是一个一辈子都要做的事,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朱圆敏想对未来的自己和小伙伴说:“还好我没放弃,我努力了,我坚持了,我做到问心无愧了。”

  “纯普”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经济效益

  临沧市是全国普洱茶原料的最大产地,蚂蚁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普洱茶,还有很多是老树、古树,茶叶品质很好。

  但由于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较差,茶农依靠传统的晾晒和加工茶叶的方式方法制茶,导致生产的茶叶质量粗糙卖不出好价钱,无法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较大的改善。

  位于临沧市临翔区的蚂蚁堆村,曾是当地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0户1011人,属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壮大难、贫困群众增收难、村集体经济发展难——“三难”问题成为蚂蚁堆村致贫的主要因素。

  但再多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公益爱心踏上这片土地。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走进云南,深入西南边陲临沧,在临翔这片沃土上埋下了一颗颗帮扶的种子。7年来,30余批500余人次帮扶干部带着真情与担当,踏遍临翔的山山水水、走遍临翔的村村寨寨,师生们在教育、医疗、产业、科技和规划等方面,给予了临翔区人、财、物、智等极大支持,一个个帮扶项目在临翔大地开花结果。

  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初,学校经过多方调研、综合分析,立足于村里茶叶的资源优势,决定筹建茶厂。学校产业集团6家核心企业捐资360万元用于蚂蚁堆茶厂建设。茶厂于2018年5月完成建设并顺利投产。在茶厂建设过程中,该校余龙江教授团队在当地成功研制出了“纯造普洱”系列相关技术,建成年产60吨纯造普洱熟茶的生产车间,实现规模化生产。

  朱圆敏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介绍,“纯造普洱”项目最核心的就是微生物,因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物质转化的主要是微生物在起作用。团队现在已经成功提取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普洱茶专用微生物,而且是食用级,有安全保障。另外,微生物需要合适的条件才能转化,而这方面主要是对一些发酵参数进行控制。

  在纯造普洱熟茶生产车间,朱圆敏耐心又熟练地向记者演示纯造普洱技术的研制过程。

  “第一步要对原料进行处理,把里面有害的微生物去掉,接入我们通过调研、筛选、鉴定后制备好的的微生物,处理好以后,投入到罐子内去发酵。”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种子罐子,走到生产车间的电子操作台,调控温度、湿度等参数,全程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除了解决最核心的微生物问题,还要解决卫生问题,以前自然发酵空气里各种各样的生物没法控制,天气也没法控制。现在“纯造普洱”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参数,解决了痛点。

  相较于传统技术,“纯造普洱”技术提升了当地茶叶的整体质量,还同步提升了茶叶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朱圆敏说,茶叶品质高,安全卫生,生产成本降低,销售价格自然也会提升,后面产量销量起来了,就需要更多的原料,农户的收入也会提高。

  “技术越来越成熟,就是设备、器材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朱圆敏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硬件设备跟不上,是在这边做科研最大的痛点。从科技项目来说,人力物力经费各方面的投入很大,但有些设备、技术还是达不到标准,有的时候要把样品寄回学校做实验,消耗了不少时间。

  为了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挥学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实现临翔的现有产业升级,打造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打造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2019年3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创新研究院”成立,为临翔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研究院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对临翔区的定点帮扶工作,对临翔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团队常驻临沧的研究人员,朱圆敏博士与团队其他成员期待着通过研究院的正式运行,为纯造普洱系列相关产品的研发注入强劲新活力。“余龙江教授常对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结合当地特色,进一步发挥学校生物技术学科优势,给临翔百姓开辟出产业致富的新途径。”

  如今,蚂蚁堆茶厂有普洱生茶生产线、精制加工生产线、普洱红茶生产线和纯造普洱熟茶生产线4条生产线,可实现年产260吨茶,预计产值3000万元以上,为全村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扶贫铸成“造血式”产业

  “我们作为科技人员,就是想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当地村民推动当地发展,发挥我们的作用,就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把产业给做起来,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朱圆敏说。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扶贫已不再是简单的“输血式”物资捐赠,而是需要“造血式”的产业带动。

  扶贫先扶智,脱贫拔穷根,用科技为扶贫赋能,以技术、智力、人才驱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科技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蚂蚁堆村紧抓华中科技大学结对帮扶机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纯普”系列相关技术通过科技扶贫,着力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开辟了村集体经济的活水。

  “这几年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宣传号召,再加上华科从科技上对我们的产业帮扶,农户的收入肉眼可见的增加了。”蚂蚁堆村第一书记盛静波颇有感触地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如今蚂蚁堆村的人均收入比4年前翻了一番。从茶产业板块来看,茶农以前都是在自己家里的茶园收茶,他们辛辛苦苦收了茶之后,再自己带回去炒茶揉茶,做好农家茶后,还要拿到下面的街市去卖。“再大声的吆喝也不见得能把自己的产品卖的出去,从种到产到销,茶农们都需要人推一把。”盛静波说,现在茶厂建设好了,农户只需要按照合作社和企业的质量要求收茶,收好后直接交到茶厂来,后面工序就不用管了,售鲜叶的价格比原来自己做茶收入还要高得多。

  “原来有的农户,一年忙下来,自己家的茶园全自己栽自己炒自己去卖,可能一年收入也就两三千块钱。现在光交鲜叶,一年就能挣5000多块钱。省下来的生产时间,他们可以去种点菜,种点玉米,养养鸡和猪,闲下来还可以去唱唱歌跳跳广场舞,生活越过越有滋味,精神面貌也会有很大的提升。”盛静波说,自己到蚂蚁堆村当驻村书记已经快两年,家里孩子才4岁,经常奔波于相隔两千多公里的武汉和临沧,但看到自己做的事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心里既感到欣慰又觉得光荣。“也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小山村”建起了“大茶厂”,如今,蚂蚁堆茶厂有普洱生茶、精制加工、普洱红茶和“纯造普洱”熟茶4条生产线,可实现年产茶叶260吨,预计产值3000万元以上,为全村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蚂蚁堆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240户贫困户平均实现增收1600元。有效带动周边村组茶叶产业发展,并提高周边农户务工收入,让茶叶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说,科技扶贫的核心,就是把科技创新成果与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不只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也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他认为,在科技扶贫过程中,众多的企业也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到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

  扶上马送一程,帮扶不是永远,如何做到持续,脱贫振兴不断档才是永久课题。

  “我们也不能长期依赖国家和政府帮扶,下一步要通过发展乡村振兴让农民动起来富起来。”蚂蚁堆村书记郭正海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未来要通过抓产业促就业,持续稳定增收。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核桃、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建立“党、企、群”利益联合体,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等产业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华中科技大学捐建的蚂蚁堆茶厂。

  蚂蚁堆茶厂内的纯造普洱茶车间。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