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首页 > 百科 > 正文

君山银针 古法制作品饮三奇

时间: 2013-04-10 09:2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侯琳良
  4月9日讯: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在八百里洞庭的浩渺烟波中,像荡漾着的一颗绿色翡翠,也似一颗随水漂来的青螺。它以山、水、林、禽、兽同生共荣,浑然一体,难怪人们常说:“潇湘之美在洞庭,洞庭之美在君山”。

  茶形模仿“定海神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君山岛上崇圣寺的旧墙上有一块大石碑,由明嘉靖年间中宪大夫孙继鲁登临君山所立(此碑1954年被毁),《登山记》的碑文中就详细记述了君山银针的来历。

  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驾崩于九嶷山下,两位爱妃娥皇、女英奔丧途经洞庭遇难,湖面飘来72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为了不让君山岛被淹,在湖底还有“定海神针”可随洞庭湖水涨退而伸缩。随后,二妃将随身所带的茶籽播于君山,经过培育在白鹤寺长出了三蔸茶苗,这便是君山茶的母本。从此君山就有了茶树,后来人们模仿“定海神针”之形将君山茶制成针状,取名君山银针。

  该茶早在唐朝就受到宫廷青睐,并作为一种媒介随文成公主进入西藏,为汉藏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随后,受到了包括乾隆在内的多位皇帝称赞,并在清朝列为“贡茶”;新中国成立后,君山银针更被毛主席指定为在联合国招待各国元首使节的指定用茶。

  坚持传统采摘工艺

  君山银针一直沿用“九不采”的采摘标准,即:雨天不采、风霜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空心不采、弯曲不采、虫伤不采、细瘦不采、不合尺寸不采。

  湖南省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准介绍,为了保证君山银针的品质,茶农一般于清明前4天开采,最迟不超过清明后10天;并对鲜叶采摘进行严格筛选,要求每个芽头芽长25—30毫米、宽3—4毫米、留叶柄长约2毫米,芽头要肥壮重实;近5万个芽头方能制成一斤君山银针。

  因君山银针属于黄茶类,其制法特点至今仍保持了古代“岳州黄翎毛”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摊放、初烘、摊凉、初包、复烘、再摊、复包、足干、拣剔等10道工序,历时约72小时。

  其中杀青工序特别讲究轻而快,忌重力摩擦,以免造成脱毫、弯芽、色暗;并要求茶叶在口径为60厘米、摆放成25度的斜锅内迅速翻炒,使其均匀受热;待芽蒂柔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后才可出锅摊凉。

  随后进行包烘发酵的焖黄工艺,则是形成君山银针芽身金黄及特有香气的关键工序。

  它分初包与复包两个步骤,首先初包是将制茶芽按每1—1.5公斤用双层皮纸包好,置无异味的木制或白铁皮箱中放置48小时;由于茶芽在包内氧化放热,需要人工及时解包翻动,使其散热,再行包好,待芽色金黄适度即可;然后再重复该步骤进行复包。

  看着车间内刚加工出来的君山银针,王准抓起一把新茶说:“由于君山黄茶独特的焖黄工艺,以其独特的古法传承,它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工完毕后,茶叶将按采制时期、芽头肥瘦、曲直及色泽的黄亮程度进行分级;茶芽肥壮挺直、色泽黄亮者为上,瘦弱弯曲、色暗者为次。剔除部分断尖、开口之芽,再分级包好,放置保质冷库贮存。

  小贴士

  冲泡:冲泡茶叶的水以清醇甘洌的矿泉水最佳,蒸馏水、纯净水次之;泡茶的水温以85℃左右煮沸过的水为宜。

  同时,推荐用200—500毫升透明度良好的无盖玻璃杯,冲泡3—5分钟后距鼻4—5厘米,即可感受千年贡茶的独特香味。

  品茶:君山银针冲泡后香气清郁,汤色杏黄明净,叶底黄亮匀肥,茸毛清晰。品茶者用玻璃杯可以看到茶芽先是冲向水面,状似“群笋出土”;接着茶芽吸水后徐徐下沉,嫩芽幼叶微张,犹如“旗枪竞秀”;随后有芽头沉浮起落,趣称“三起三落”;部分芽尖苞含着晶莹剔透的小气泡,恰似“雀咀含珠”;最后茶芽立于杯底如“金枪林立”。该冲泡过程呈现出的各种景象被誉为君山银针品饮三奇,曾引来无数中外客人为之惊呼赞叹。

  选购:目前首批明前早春新茶君山银针已全面上市,品尝者可按成品茶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优质的君山银针茶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

  冲泡后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叶底嫩黄匀亮,味甜爽,如茶叶冲泡后银针不能竖立,则为清草味假银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