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讯: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
这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众多故事之一,讲的是御笔一挥,改写身世的传奇。从此原来碧螺峰石壁中的野茶数枝,带着绝世姿态名于世,贵如金,成为清宫年年的贡茶。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
传说康熙皇帝在品饮了这香气万里灵气万分的茶之后,拍案称绝,但嫌“吓煞人香”这个名字粗俗欠雅。“吓煞人香”虽是没甚含义的吴语方言,意指香得吓人,但用吴侬软语轻念这四字,那升降调和起承转合,可谓醉人之音。
碧螺春还有个俗名叫“佛动心”。
诗有云,“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见珍。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忬扬到上京。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之所以成为贡茶,除了口感极佳香气逼人,当然还有稀贵!
碧螺春采摘技艺高超: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分前”和“明前”均为极品或上品。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上好的洞庭山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一斤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的极品!
上好的洞庭山碧螺春需上午采,下午拣,晚上炒,一天内完成,才能保持它的鲜嫩与香气。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程序,仅拣茶就要剔出老叶,捡去茶梗,掐断长枝,使每个茶芽,芽大于叶,并保证1.5厘米长度,长短整齐,9万个芽头要个个一芽一叶,精致匀称,难矣!
炒茶高手炒茶讲出手,做手好坏,关键是掌握火候,不怕烫手,全凭积累经验。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
贡品之名得之可非朝夕之功,其耗费工时之巨,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繁琐,炒制手法之深,堪为中国古代奢侈品的典范。
一山一茶 雕刻时光
中国古人吟诗作画吃茶都讲究意境,鼓琴看画,夜深共叙,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都可是饮茶的意境……一山一茶,雕刻时光。
洞庭山碧螺春茶树的生长环境和一般茶树不同,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是碧螺春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太湖水面,水汽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东西山常被雾气笼罩,洞庭东山,在苏州西南40公里,宛如巨舟伸进太湖,面积约63平方公里,从吴越春秋起就是“吴国”的东部屏障和“游观采食”的重地,满山花果和一望无际的万顷湖光,使整个东山成为一座天然园林。
洞庭东、西山土壤肥沃,泉水长流,云雾弥漫,是“天堂中的天堂,花园里的花园”,也是我国古老的茶果间作区。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茶园里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这里“花果十八熟”是因茶园里一年四季花果不断,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熏染着碧螺春花香果味,造就了洞庭碧螺春茶独特的天然花果芳香。一山一茶,和少许春色,足以令人未饮先醉。
春染海底 绿满晶宫
“从来佳茗似佳人”,洞庭山碧螺春的外观形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俗称为“满身毛、铜丝条、银绿隐翠”。洞庭山碧螺春的冲泡和品饮方法,也与众不同,美感十足。通常泡茶,往往先放茶叶后冲水,而碧螺春则相反,先注水,后投茶,叫“上投法”。而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
才子配佳人,好水配佳茗,水不甘则损茶味,品茶第一要即是试水。“碧螺春 洞庭泉”与“龙井茶 虎跑泉”一样是天造地设般的好搭配,自然状况下最宜使用天然软水,最佳用水为当地的天然泉水和溪水,其次则可使用其它地方所产天然泉水(非矿泉水)。
品饮碧螺春,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可赏杯中奇妙变化。用70至80摄氏度的水注入杯中,用竹制小匙取3至5克洞庭山碧螺春投入杯中,但见银绿隐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白色茸毛上下漂浮,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随着嫩芽下沉后慢慢舒展,许多乳白色的小水泡像白浪喷珠。此时再冲入开水,展开的碧绿色芽叶,随开水上下翻滚,仿佛天上的“翠云浮动”,三四分钟后芽叶全部展开,碧玉色的茶汤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像“春染海底”、“绿满晶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