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讯:明朝是中国茶史的一个重要时代,也是历朝历代在制茶方法、茶叶种类上推层出新最多的朝代。
明朝初年,制茶和饮茶依然沿用宋元法。宋代的龙团凤饼造精储细,其饮茶方法已不局限于止渴清神,而是加入了更多艺术追求。据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朱元璋认为宋代制茶、饮茶方法过于繁琐,浪费民力,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诏将“团茶”改为“芽茶”;饮用方法也将“煮”改为冲泡。据明朝《内务府录》记载,朝廷罢造团饼曾获得马皇后的支持,马皇后曾建议朱元璋贡茶无须龙团凤饼,从民间挑些好的散茶进贡即可。“芽茶”就是现在的散茶。
罢造团饼给中国茶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散茶的出现和延续,对后世茶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为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黄茶、花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朝茶叶种类的多样性,给文人参与茶事活动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个时期茶叶著作更加完备,出现了许次纾的《茶疏》、谢肇淛的《五杂俎》、徐火勃的《武夷茶考》等涉茶专著。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浙江钱塘人。他的父亲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一省最高长官。许次纾出生官宦,但只是布衣,因他身患残疾,是个瘸子。据清代文人厉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藏富,俱失传。所著茶学著作《茶疏》一卷。
《茶疏》撰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全书涉及范围较广,讲到品第茶产时,许次纾曾这样描述:“天下灵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唯有武夷雨前最胜。”(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